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410|回复: 0

《师说•名师》总第27期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78

5789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少校

Rank: 8Rank: 8

积分
14874
QQ

IP属地: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

发表于 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 2012-12-2 13:2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师说•名师》总第27期


主管:人教社师范教材论坛
主办:教师教育区  
      网刊师说区
  《师说•网摘》系列刊总第48期,
    《师说•名师》2012年11月第27




河南省焦作市马村区六中马福迎老师专辑

人教文集;http://bbs.pep.com.cn/search.php?mod=forum&searchid=37&orderby=lastpost&ascdesc=desc&searchsubmit=yes&page=4
     
  
  是五彩纷呈而非歧义颇多
  —————回应孙振东


  读9月9日中国教育报教育科学版孙振东《歧义颇多的“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简称孙文,感到孙的观点并不正确。
  首先,孙认为“近年来,‘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成为一个时尚的口号”,表述并不准确,应为“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大潮流。我国新课改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顺应世界潮流,实现“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一门课程和重要途径。
  尽管世界各国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名称不同,但其回归生活世界的实质却是一致的。美国有“自然与社会研究”、“设计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等“五花八门”;英国和法国有“社会研究”、“设计学习”和“综合学习”;日本有“特别活动”、“综合性学习实践”;我国台湾省有“综合活动”等。(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在于“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培养中小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分科课程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容易导致忽视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容易导致将学科与学科彼此之间割裂,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应该承认现行的分科课程这些缺点是比较突出的。”综合实践活动“对应于分科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对应于学科课程,它是一门经验性课程。概括起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课程形态。”“占总课时的6﹪~8﹪”。(教育部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由以上可知,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学科课程,经验性课程,都是我国新课程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新课改增设的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孙文认为占总课时6﹪~8﹪的综合实践活动就会“贬抑学校书本知识特别是科学知识教学的理念”,实在是匪夷所思和言过其实。
  二是孙文认为我国目前进行的新课改主张“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歧义颇多,是因为新课改专家“并没有说‘学生生活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有何区别,最终要回归的是‘儿童的生活或经验’”,“给教育理论和实践造成了极大混乱”,“导致了中小学教学实践上五花八门……”
  在我们看来,以上新课改专家关于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表述并非“歧义颇多”,而是明白晓畅:对中小学生来说,教学回归,自然是回归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于儿童的生活或经验的世界,而一定不是回归于科学家或工人、农民的生活世界。“学生生活世界”即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这局部和全体的关系,以上的这些关系,明白如水,怎么不好区别而费力劳神?当然,新生事物的成长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也不例外。至于“中小学教学实践上五花八门”,“能力在过程中砥砺,创新在过程中生成”,不是糟的很,而是好的很!中小学教学实践本来就是丰富多样和五彩纷呈的!
  孙文无视科学主义盛行,应试教育猖獗给我国教育造成的巨大灾难,确如孙文所言,“当今社会,无论是学生生活世界还是现实生活世界,都是被科学化了的世界”,如此无人性的世界还不令人恐怖?“把科学知识教学说成是”,其实不能叫“说成是”,而应是“就是”,“‘去情境’、‘去过程’、‘去人性’、把学生学习科学知识说成是毫无情趣、苦不堪言、被奴役、受摧残、扼杀创造性,是出于‘交换’的动机,‘仅为考试派用场’。”孙又不是外星人,难道对我国应试教育的状况就真的一点也不了解?难道这不是我国目前甚至仍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的真实写照?孙文脱离了我国教育的现状,象牙塔里搞研究,“无论魏晋”,以义和团盲目排外的情结,纠缠于“姓资姓社”不能自拔,用老皇历来计算新日月,用停滞不前守旧的眼光来看待我国教育改革的新事物,就必然得出今不如昔的错误结论。
  不错,我国教育方针和政策中,“理论联系实际”、“教劳结合”、“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等,是发挥过很大作用,但只是由于应试教育毒瘤的膨胀,上述教育方针被逐渐事实上边缘化和丢弃了。而且,教育方针和政策也是与时俱进和不断发展的。这次我国新课改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四项内容,从自然、社会和自我三条线索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即综合实践活动无论从意义、内涵、外延、可操作性、时代性等方面,都对过去“教劳结合”有了巨大的和根本性的扬弃和发展。“世上已翻杨柳枝,孙文仍奏前朝曲”,真乃咄咄怪事!
  或者,就如孙文所言,“‘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歧义颇多”,亦应突破和超越,而不能一遇到困难就返回原地,这也是我国教育缺乏原创性成果的一大软肋。


         

教师科研兴课12策
  转折与方向
  要关注新课改的理论建设和宣传工作
  教育理论的作用
  中国的现代的“道尔顿”学校
  张家港综合实践活动课会议有感
  新课改成功的曙光
  直击中招改卷现场
  “分校”挑战义务教育法如何办?
  中招考场畅想
  第四届教育家大会有感
  第四届教育家大会有感之二
  第四届教育家大会有感之三
  第四届教育家大会有感之四
  第四届教育家大会有感之五
  第四届教育家大会有感之六
  第四届教育家大会有感之七
  第四届教育家大会有感之八
  第四届教育家大会有感之九
  第四届教育家大会有感之十
  第四届教育家大会综述


    
  
  
  
  
  教师科研兴课12策
  
  无须特别的经费,无须特别的学历,决战课堂,提高质量,成就名师,我们有如下策略:
  一、有追求。要有学者型、名师的意识和追求。也许我们和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有不小的差距。不要认为这高不可攀,或是喊口号。“意识支配行动”,有无研究意识大不一样。有意识,有追求,气质、形象就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研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也在不知不觉中向你靠近。“名师”并非“重赏”成就,成不成名师,完全是自己的事,完全在于自己的自觉的不懈追求,而绝不取决于这样那样的客观条件。读读李镇西吧,“爱心胸中铸,教育花自开”,你会觉得成为名师、教育家不但是可望、且也是可及的事,只要你愿意的话。
  二、读名著。“腹有诗书气自华”。每年读一本教育名著。可否每年买一本教育名著读,这样积累若干年后,就很可观了。条件允许,还可订一份教育报刊杂志。要把读名著当成自己的一种自觉的需求和习惯。
  三、学理论。学习教育理论及政策。广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见多识广,目光才远。学习国家教育政策,才好对教学有一个好的整体的把握。
  四、做研究。做好校本课题研究。《提高我所教学科教育质量研究》是教师永恒不变的研究课题,是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课题研究即系统反思自己、研究自己。没有真正的虚心的自我反思前提需求,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无从谈起。解决课堂教学的矛盾和问题自然是研究的重点,当然不止课堂。人贵有自知之明。“贵有”即很难。明确自己的不足才好进步。其实,人一生最大的资源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也是自己,可以说人都是被自己的缺点打败的。教师教学一辈子,都是在自觉不自觉地研究教学,但主动有意识和被动无意识,成效相殊。
  五、勤学习。走出去请进来机会有限,留心我们身边就有许多优质教育资源。要摈弃文人相轻的陋习,打开自己,向一切教师的长处学习,提高自己。外学内修,由常规课、教改课、特色课拾阶而上、“挖山不止”、迈向成功。
  六、再攀登。开展较高层次课题研究。精力允许,可再参加省市立项课题研究,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
  七、钻课标。要钻研、熟悉新课标,以便对新课改有好的的理解和实践。我们这一代教师能赶上参加新课改很荣幸,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对每一个人都是相同的,只是由于人的进取心不同,才有不同的结果。不满是上进的车轮,不能满足于过去的轻车熟路,要在新课改中有所作为。
  八、勇改革。要大胆改革。对教材、对教法、对前人的经验,都要既继承,又要有批判和发展,要有自己的见解,要用教材教,而不能教教材。改革,说起来容易,其实真要干起来,很难,因为很多时候还要面对方方面面的有形无形的压力,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努力。
  九、爱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落实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均衡教育资源,真正面向每一位学生。首先要关爱差生,对差生,对后几名有没有感情,这是检验是否真正面向每一个学生的试金石。转变旧观念、面向每一位学生也许是困难的,但这却是重要和必须的。
  十、淡名利。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这点说起来好像很玄乎,其实又是很实在的,是教师的一种修养和境界。教师不是不需要名利,而是不要当成一种需要去刻意追求,到一定程度,该你有的就一定会有。
  十一、勤写作。发表论文、著书立说。应当说,有无研究论文发表,是标志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无以成文,其行不远。作为名师,就有影响带动其他教师的能力,发表论文则是发挥这一作用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和工具。
  十二、悦自己。善待自己。名师不是清教徒和苦行僧,名师的生活又是张弛有道和丰富多彩的。名师不但闻鸡起舞,亦有琴棋书画,亦有花前月下的轻歌曼舞和浅吟低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