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小说】小芳(符玉莲作品)
文\符玉莲
周六,寝室的同学都在镜子前照来照去,特别是胖胖的王丽穿着一件价值300多元的粉红连衣裙和男朋友跳舞去了。临走时还说,小芳,真可惜了你的好身材。
省城的夏天,热得要命。小芳依旧穿着从山沟里带来的厚裤子。脚下是那双和鞋子极不搭配的白塑料鞋。小芳很自卑,小芳自卑就爱发呆。一发呆就想起在山区里年迈的父母亲,向亲戚们借的钱一分也没还。眼看8月份了,过了8月,又是9月。愁愁的9月又在眼前。
虽如此,小芳心里已有一块可以慰藉自己的地方。小芳和她做家教的那家阿姨相处得很好。当她吃着阿姨做的热饭热爱时,那种久违了的家的暖流涌上她孤独的心。她把自己的家境如实地对阿姨讲了,还希望阿姨能在城里帮她找一个条件好、有房子、日后能把父母接进城来的男朋友,不论学历和样貌。
小芳知道阿姨还有一个亲戚,那男孩经济条件不错。
于是,在这个燥热的周六,很烦的小芳不住用练习本扇着风,还敏感地听着有没有电话铃响。电话铃终于响了,小芳飞快地接过电话,像往常一样说道;“阿姨,你好。”只不过这一次很兴奋,声音有些颤抖。
电话那头,阿姨诚恳地说:“小芳,我反复想了,你不应该有那样的想法。草草找一个男朋友,只是权益之计,再说,我也不想趁人之危。你好好学习,拿奖学金,争取以后考研。钱,阿姨可以帮助你。你只要心里过了这个坎,前面的路会宽广的。
小芳仔细想了想,觉得阿姨说得有道理。她对同学说:“我妈只会愁,说不出阿姨那样的话。”
从那以后,小芳发奋读书。期末,得了一等奖学金。小芳依旧穿着旧衣服,但精神焕发了,迈着自信的脚步,人也比原来漂亮得多了。连王丽都说她是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
2004年52岁作品
发表于湖北鄂州日报西山副刊
广州日报珠江作品版
邹剑川点评,此文系符玉莲女士,看到我稿子到处发表,稿费单拿到手软,心痒痒的,也要写稿赚钱。我就随便投了几家。鄂州日报发本地作者,那是没多大问题的。我没想到广州日报会发表。广州日报编辑还对此文大加赞赏,专门约符玉莲同志写稿。
我想,鄂州供电公司有个刘贤冰,那也是广州日报常客,俺有段日子,常上广州日报。要是符玉莲再经常登录,那活生生把广州日报玩成了鄂州供电公司内刊了。
广州日报是中国最赚钱的报纸,也是一家业内、圈内较为知名的日报。
点评,此文写得比较温暖,突出了人性之美。特别那种女性爱美,女性对于服饰、打扮的那种心理和细节,描摹得很到位。更重要地是此文来源于生活。小芳的原型即我亲戚家的一名家教,就读于同济医科大学。做媒确有其事,那是符玉莲女士和她妹妹的重大业余爱好。此文能发表还在于比较阳光、主流、健康、积极,有轻微励志,并暗含鼓励女性自强自立,不虚荣不攀比,爱学习,成就事业的意思,作为老码字民工,老符是很善于操作的,也是相当了解中国主流报刊、党报党刊的用稿倾向和风格的。而且走爱情、亲情路线,女编辑们很难抗拒。(中国大多数报纸副刊编辑都是MM)
俺听了编辑要找符女士约稿,让她大量写,俺心中那是一个嫉妒羡慕恨,以写稿忙为由,拒绝帮老符打字、投稿。鄂州文坛一颗常青树就这样被小邹扼杀和摧残了。这是俺的不对。
俺觉得,鄂州供电公司有刘贤冰这样的报刊杀手,一代电力文枭,已然是一种不幸了。如果自家后院,再起火,冒出个老当益壮滴老符,不可能中国每家报纸的编辑,都把副刊搞成鄂州供电公司内刊吧。
现在俺决定推推老符,让她写。因为她闲着没啥事,每天尽骚扰我,管我的事,烦。我帮她投稿,我先在网络炒作她,OK了吧。然后我再给她出书,让她加入作协,让她文字风行中国,发遍大江南北。
符玉莲,非著名老作家,写作体裁涉及小说、散文、诗歌、新闻简讯、新闻消息、新闻通讯、杂文、随笔、言论、评论等。
作品散见于《中国电力报》、《华中电力报》、《湖北电力报》、《广州日报》、《市场报》、《现代家庭报》、《三弦琴》、《鄂州文艺》、《鄂州日报》等报刊。
符玉莲系邹剑川母亲,也是鄂州供电公司上世纪90年代在湖北省电力系统较为知名的“文学五朵金花”之一。从年龄上来说,应当是老大。
鄂州供电公司上世纪的文学五朵金花:符玉莲、赵志荣、李红学、柯春惠、柯秋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