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浙江
- 精华
- 0
少尉
 
- 积分
- 1694
IP属地:浙江省宁波市
|
黄石男子在陕西非法集资2.7亿元 以高息回报为诱饵吸金,被抓后请求不要告诉读高三的女儿
楚天时报讯 记者赖家琦“大项目、高回报,只要投资就能稳赚”。面对这样的诱惑,你会动心吗?即使中央三令五申严禁非法集资,可仍有不少投机者铤而走险,为了利益骗取老百姓血汗钱。前日,黄金山公安分局就抓获一名非法集资头目,伙同他人非法集资2.7亿元。记者采访发现,黄石有不少投资者血本无归。
高息诱饵钓来2.7亿元
12日下午3时许,黄金山公安分局治安巡防二大队民警王宗华、苏磊等人外出巡逻时,在黄思湾隧道处抓获一名形迹可疑的男子。民警一查发现,该男子竟是一名集资头目。
经查,该男子姓汪,43岁,黄石下陆人,被陕西宝鸡警方列为网上逃犯。警方查明,2008年6月至2012年11月,汪某伙同他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2.7亿元,共同获利2000余万元后逃跑。
据汪某交代,他此前在上海打工时认识了陕西男子张某。2008年,在张某的介绍下,汪某来到陕西宝鸡,担任陕西振华学院(民办学校)及法人代表刘某的融资兼职负责人。随后,刘某打着扩大办学规模的幌子,伙同汪某、张某等人组织了一支126人的业务员队伍。
汪某称,这支队伍以宝鸡市各小区老年人及教师亲属为集资对象,承诺给予投资者高息回报,并通过送投资者们外出旅游的方式诱导他们掏钱,起步是1万元,不设上限。“刚开始我并不知道从事的集资活动是违法的,知道后已经晚了。”据汪某交代,今年9月,该团伙已吸收公众存款2.7亿元,团队成员通过提成的方式获利2000余万元,但学校已经没有经济来源填补资金黑洞,眼看形势不对,张某让汪某赶紧回家躲避,以免被抓。10月25日,汪某偷偷跑回了黄石。
抓获汪某的当晚,民警对汪某进行了突审,发现汪某有多张假身份证,身份信息与个人信息不符。审讯中,汪某对伙同他人获利2000余万元的事实拒不承认,他称,集资的钱都交给刘某投入到学校建设当中去了。他请求民警不要将自己的事情告诉正在读高三的女儿,以免影响她的学习。
承诺的高息不见影子
今年8月20日,网名为“石鼓山人”的网友在网上发帖,自称是陕西宝光集团的一名退休老职工。其称,去年振华学院以高息回报为诱饵进行非法集资,他经不住诱惑投了2.5万元,当时他们单位集资的人也非常多。可是一年过去了,承诺的利息连影子都没见着。
该网友称:“在此我呼吁,跟我一样在振华学院集资的乡党们,赶快行动吧,利息也不要了,只要拿回本钱就行,真要到了血本无归的时候,我们想哭连眼泪也没有啊!”
据一知情人士透露,目前振华学院的新校区几乎成了一个空壳子,没有什么学生,资金链压力越来越大,连利息都难以支付,更别说本金了。
律师:非法集资不受法律保护
湖北鸣伸律师事务所的叶桢律师介绍,非法集资是我国法律明确禁止的,不受法律保护。一些融资者由于经营不善或心怀叵测,老百姓投入的资金就很难收回,风险极大。叶桢提醒,天上没有掉下来的馅饼,市民不要被高利息、高回报所诱惑,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参与非法集资。
多少老人一生积蓄打水漂
记者采访中发现,黄石也有不少市民成为非法集资的受害者。
76岁的张爹爹家住黄石铁山,是大冶铁矿的一名退休职工。2008年,由于听信安徽省亳州市一家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投资高额回报宣传,张爹爹将全家的积蓄共31万元投资了该公司的仙人掌种植项目。
张爹爹说,投资前他亲自去公司看过,“企业是实实在在的,还很大,种植的仙人掌是用来做保健品和化妆品的。”
据张爹爹介绍,像他一样的受害者还有很多,“铁山地区我认识的就有上十人,大部分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而黄石地区投资最多的有三百多万元。”
2011年4月2日,该公司原法定代表人吴某某等16名被告人犯集资诈骗罪被判刑,其中吴某某被判死刑。
如今,张爹爹依然保存着该公司当时开给自己的收条,“公司垮了,无法维权,一辈子的积蓄都没了。”张爹爹叹息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