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发生的一起学生食物中毒事件,最近有了结果.
引用相关网帖:经省专家组检测认定,XX小学学生食物中毒原因为青椒豆皮肉片中的蜡样芽孢杆菌污染所致。
为了弄明白,防范类似情况再次发生,现将相关知识发帖共享.
蜡样芽孢杆菌是芽孢杆菌属中的一种,1950年首次在挪威报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是会引起食物中毒,中毒者症状为腹痛、呕吐腹泻。
菌体细胞杆状,末端方,成短或长链,1.0~1.2×3.0~5.0微米。产芽孢,芽孢圆形或柱形,中生或近中生,1.0~1.5微米,孢囊无明显膨大。革兰氏阳性,无荚膜,运动。菌落大,表面粗糙,扁平,不规则。菌落形态:在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上,37 ℃,培养24 h,可形成圆形或近似圆形、质地软、无色素、稍有光泽的白色菌落(似蜡烛样颜色)直径5-7 mm.在M.S.P 培养基上生长更旺盛,菌落直径达8-10 mm,质地更软,挑起来呈丝状,培养时间稍长,菌落表面呈毛玻璃状,并产生红色色素。在蛋白胨酶母膏平板上菌落为灰白色,不透明,表面较粗糙,似毛玻璃状或融蜡状,菌落较大。蜡状芽孢杆菌细菌对外界有害因子抵抗力强,分布广,是典型的菌体细胞,有部分菌株能产生肠毒素,呈杆状(约1.5μm),有色,孢子呈椭圆形,有致呕吐型和腹泻型胃肠炎肠毒素两类。
兼性好氧。生长温度范围20~45℃,10℃以下生长缓慢或不生长。存在于土壤、水、空气以及动物肠道等处。在葡萄糖肉汤中厌氧培养产酸,从阿拉伯糖、甘露醇、木糖不产酸,分解碳水化合物不产气。大多数菌株还原硝酸盐,50℃时不生长。在100℃下加热20min可破坏这类菌。
1950年首次在挪威报告,以后类似的食物中毒在许多国家都有报告。蜡样芽抱杆菌食物中毒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以夏、秋季最高(6-10月份),引起中毒的食品常于食前保存温度不当(26~37℃)放置时间较长,使食品中污染的蜡样芽抱杆菌得以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中毒。
蜡样芽抱杆菌食物中毒的诊断,很多是根据流行病学线索,中毒食品检出大量的蜡样芽饱杆菌>105/克作为食物中毒的判断依据。食品中污染蜡样芽抱在室温内(16一40℃)即易繁殖产生肠毒素,故肉类、奶类及剩饭等熟食品只能在低温短期时间存放。剩饭等熟食品只能在低温短期时间存放。剩饭等熟食品即使在食用前加热煮沸,蜡样芽抱菌的芽抱也不易死亡。
由此看来,主要原因还是食物保存时间过长而引起的污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