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9
贵宾
   
- 积分
- 3047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
本帖最后由 英子 于 2013-1-18 17:04 编辑
这是我三哥(理科老师)的几个信手拈来,还不是他写的正式的最好的;他的剪纸也是一绝,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文理杂家他都有一套。这都得益于他成长的那个年代:写大字报、表扬稿、光荣榜、挑战书、应战书、黑板报、宣传栏·····人们都喜欢找他写,练就了一手好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钢板字,家里左右邻居单位的春联都包了。还有那时学校师生只有一本教科书,备课讲义、考试出题、刻蜡纸油印都得靠老师自己动脑动手下功夫的。文艺群体活动也多,人们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乐意无偿奉献。我记得有一位是部队文工团的下放到小学教书,他就利用休息时间主动义务带起几年业余音乐班教小孩子们学简谱唱歌拉二胡手风琴吹笛等,直到平反调走。很多人为此受益一生,我呢没赶上趟现在想写都没有条件,文字各方面比哥差远了!我有4个兄长各有所长,可惜我学不了皮毛。现在不是宅男宅女就是印刷体,千篇一律。我欣赏有个性有灵气的。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