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省“两会”举行第二场新闻发布会,3位省人大代表和3位省政协委员认为,改革红利是湖北黄金十年新增长的发动机。 省人大代表童金波——
让外出务工者回新城镇安居乐业
童金波代表认为,改革红利实际上是一种制度创新,就是要解除现行制度对发展的束缚。
童金波代表表示,十八大后中央提出加快推进城镇化,加上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发展,都让阳新面临非常好的政策机遇。阳新提出加快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争取两年内使工业经济翻一番。
阳新有25万人在外地打工,前不久,童金波到温州生产线上看望阳新务工人员,谈起家乡还有老人和小孩,大家热泪盈眶。童金波表示,他希望这些外出务工者返回阳新,到开发区就业,到新区居住。这样既能让孩子在家长身边读书,又能留家长在老人身边赡养。
省人大代表柯艳敏——
创新全国“第一印”实现办事不出社区
“制度壁垒是阻碍发展的拦路虎。”柯艳敏代表介绍,鄂城区在城乡一体化改革过程中,规划将107个村归并成62个社区,引入了幼儿园、卫生室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但还有很多农民不愿住进社区。
政府调研发现,很多农民嫌住进社区办事不方便,比如结婚证要到市里办,小病报销来回折腾两个星期。通过改革,鄂州市建立起集政务公开、网上审批、电子监察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行政服务平台,变过去的“人在路上跑”为现在的“事在网上转”。实现33项电子政务下沉到社区,所有事项均盖同一个钢印即可,称得上全国“第一印”。
省政协委员巫军——
让改革红利成为新增长的发动机
巫军委员认为,目前我省创新体制机制的红利日益显现,要在黄金十年有“黄金作为”,必须着力催生改革红利,使之成为新增长的发动机。
巫军委员认为另一个需要改革的是行政审批,减少审批项目。他结合所在领域说,当前行政审批手续复杂繁多,一个火电厂从立项到开工建设,一般要盖56个“印章”,其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成本显然不尽合理。我省近年来减少行政审批项目走在全国前列,下一步还应加大力度调整和减少审批项目,优化审批流程,借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省人大代表毕道丽——
体制创新成就专用汽车之都
来自中国专用汽车之都主要生产基地随州市曾都区的毕道丽代表,以专用汽车发展为例,展示了曾都创新体制机制所带来的红利。
她介绍,曾都由刚开始的湖北汽车改装厂,发展到3家效益较好的专汽企业,然后濒临破产,迫使专汽国企逐步改制民营,裂变出170多家专汽及配部件企业,成为中国专用汽车之都。曾都把民营企业机制的灵活性与国有大企业的资金、技术、品牌、管理优势相结合,走出一条嫁接重组、提质增效之路。通过曾都专用汽车发展道路,可以看出没有一项制度是万能的,所有的制度没有最完美,只有最适合。
省政协委员范永康——
既要体制机制改革更要抓细节落实
当前民营经济占据我省GDP半壁江山,提供了全省80%的就业岗位。范永康委员建议在多方面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扶持民营经济更好地发展。
范永康委员说,企业家是个很注重环境的群体,发展环境好了会不请自来。如果湖北向发达省市学习,为企业家提供降低税负方面的红利,在优惠方面向民营企业倾斜,可以避免民营企业家“孔雀东南飞”。除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更需要在细节上抓落实。他举例说,本次省“两会”期间,他趁会后休息时参观了武汉地铁,结果发现洪山广场站很脏很乱,管理细节上还不够好。
省政协委员刘传江——
改革红利是黄金十年发展的“真金”所在
刘传江委员说,与沿海地区相比,湖北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制度不健全导致产权保护和合约执行的成本在交易成本中占较大比重,这意味着通过制度变迁能有效减少交易成本,获得改革红利的空间会更大。
湖北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成就,主要依靠利用国内规模市场红利、人口红利、土地红利,充分利用外部资本红利、加入WTO的红利等取得。当前土地、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开始凸显,只要加以合适的制度变迁,完全能够发挥后发优势,实现“黄金十年”期间的产业升级和弯道超越,这将是湖北能否建成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核心所在。
本报记者 吴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