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605|回复: 0

《师说·乡村》总第16期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78

5789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少校

Rank: 8Rank: 8

积分
14874
QQ

IP属地:湖北省十堰市

发表于 湖北省十堰市 2013-2-1 11:4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师说·乡村》总第16期



主管:人教社师范教材论坛
主办:教师教育区  
     网刊师说区
  《师说·网摘》系列刊总第51期,
    《师说·乡村》2013年二月第2期

农村课程改革实验区教师的一封信
    老师们:
    首先,请允许我向各位老师致以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道一声:你们辛苦了。农村教师生活,工作条件十分艰苦,待遇菲薄。但你们毫无怨言,年复一年为了农村孩子的明天,为了祖国全面实现小康,默默奉献。特别是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农村老师,肩上的担子更重,付出了比普通班教师更多的辛劳。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是中国基础教育的脊梁,我打心眼里敬重你们。我坚信,有数以百万计的敬业、勤奋、与时俱进的农村教师,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有希望!
    我从各方面了解到,尽管课程改革刚刚进行了一年半,但是各个实验区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就拿小学语文课程来说,最可喜的是学生的精神面貌变了,实验班的小学生普遍爱识字,爱读书,爱学习。以往的语文教学,使许多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这就破坏了他们学习语文的根基;如今,广大学生对学习语文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就夯实了他们学习语文的根基。树苗壮,还愁长不成参天大树么?根基牢,还怕盖不起高楼大厦么?

    与此同时,我也知道,一些教师包括向《语文建设》的编辑反映情况的农村教师,在课改中遇到一些问题,有一些困惑。这是十分正常的。困惑、问题不仅课改初期有,随着课改的深入,还会不断产生。我们只要不断地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课改就一定会逐步引向深入,直至达到预期的目标。老师们在这一过程中会遭遇到一些困惑与烦恼,更会不断地收获成长的快乐。

    各地开展语文课程实验的老师,初期遇到了带有共性的认字和写字的问题。不管哪个版本的语文教科书,在低年级都加大了认字量。其依据是什么?是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九年)“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一二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前六年“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与以往教学大纲相比,一二年级加大了认字量,加快了识字步伐。这是为什么呢?为了体现“认写分开,多认少写,降低难度,加强写字”的精神,为了使低年级儿童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以便能够及早利用汉字进行阅读。识字要求的这一变化,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在21世纪,在信息时代,及早阅读无论对学好各门课程,无论对主动获取信息、丰富知识,也无论对学生一生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现代汉语频率词典》编者统计表明,使用频率最高的100个字,可覆盖现代书报杂志的47.21%,1000个字可覆盖91.37%,2418个字可覆盖99.002%。人教版课标本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安排认识使用频率最高的400个字,可覆盖50%以上。到二年级下册共认识1800个常用字,覆盖率达90%以上。也就是说,实验班的二年级小学生基本上可以自己读书看报了。这无异于给儿童插上在广袤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的翅膀。

    这样的认字量,对农村的孩子是不是过重呢?我们不要说屡见报端的幼儿几个月便可以认识2500字的报道,就拿此次课改中的上海市来说,要求第一学期认识1000个常用字。人教版还不及人家认字量的一半呢!一学期认400个字,且是最常见的400字,平均一天才认几个字?为什么老师还感到多,学生还觉得难呢?怎么才能认得快、记得牢呢?我想至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难题。一是老师们要充分认识“多认少写”的重要性,且不要把儿童认字想象得过于困难,要相信儿童的认字能力。二是明确要认的字和要写的字的不同要求,在教学中对这两类字的要求都不要拔高。要认的字,只要求认识——在课文中认识,挪个地方还认识,强调的是整体认记,不要求分析字形结构,不要求达到每个部件、笔画的精确记忆。要写的字,要做到会读,会写,能在语言环境中了解意思,逐渐学习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不要求解释字词,不要求抄、背、默、考字词解释。三是该认的字当堂要认得,并采取多种办法及时复习巩固。这就要求教师课上把时间、精力用在刀刃上,该认的字在课上采取多种办法,如,分小组玩字卡、词卡,做摘苹果、找朋友的游戏,把生字编到词语、句子、儿歌、谜语中反复再现,让每个学生在游戏中、活动中,在语言环境中多次见面,“一回生,二回熟,多次见面就成了好朋友”。此外,根据儿童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刚刚认识的字一定要及时复习巩固,鼓励学生自己创造巩固识字的办法,并在全班展示,老师也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巩固认字。国家级和省级实验区在这方面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取得了超出我们预料的识字效果。我们在全国性的实验工作交流研讨会上,在向各实验区赠阅的每期《试教通讯》中,都作过不少介绍。四是要辩证地看待学生认字的问题,课标的精神,人教版的实验教材,都主张并实行认字“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教科书安排的认字任务;另一条腿是鼓励儿童在生活中自主认字。人教版教材在“语文园地”的“展示台”中,就有计划地引导儿童认班上同学的姓氏字,认广告、路牌上的字,认电视屏幕上的字,认书报杂志上的字……农村认字的大环境是差一些。但是,即使是偏僻的山区,认字的环境也不是一点儿也没有啊!否则,母语学习还有什么优势可言?师生的姓氏字,村名校名,村头的墙报告示等等,总还是有的吧?与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有关的字,出现的机会总比城市要多吧!关键是我们老师要有让学生自主认字的意识,要不断地给学生展示自己在生活中自主认字的机会,并注意把一部分学生自主认的字变为全体学生识字的资源。另外,我们还要转变评价认字的观念:课内、课外认的字都应在统计之列;课内认字丢几个,课外认字拣一些,这样的学生认字的成绩仍应视为是优秀的。况且学生暂时遗忘的字,一定会在以后的阅读中找回来。

    对于识字“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实验区的广大师生、家长,越来越感受到这样安排的好处。其一是认字多、认字快。以往认写同步,写字拖了认字的后腿。由于低年级识字速度慢,导致中高年级仍有较大的识字任务,更大的问题是低年级因识字量太少而难以开展有效的阅读。其二是“认写分流,多认少写”,更有可能按照写字规律,扎扎实实地进行写字训练。拿人教版实验教材来说,一年级上册只要求写100个生字,无疑减轻了学生的写字负担,学生可以腾出时间巩固认字。另外,我们按照写字的规律,由笔画少到笔画多、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独体到合体指导学生书写汉字,提高了写字质量。如,第一课要求认识“一、去、二、三、里、四、五、六、七、八、九、十”这12个字,而写字呢?只要求学生写“一、二、三”这3个字,即集中练习“横”这一基本笔画。第二课利用汉字的象形特点,要求认识“口、耳、目、羊、鸟、兔、日、月、火、木、禾、竹”这12个字,只要求写“十、木、禾”3个字,即在“横”画的基础上,练写带有“竖”“撇”“捺”的字。识写同步固然能巩固识字,但也有短处,一是很难照顾到写字规律,造成写字安排无序;二是如果每课要求写的字很多,难以达到把字写好及有效巩固识字的目的。而巩固认字,可以有多种办法,最重要的是在语言环境中多次见面。认字和认人是一个道理,见面次数多了,便认识了。关键是认字时要强调整体认记,抓住字的特点认记,不必分析字形,不必记住是什么偏旁,什么结构,有多少笔画,就跟认识人一样,记住大致特征,打几次交道,就能直呼其名了。

    这次就写到这里。
                            祝老师们
   在课程改革中取得更大成绩!
                                                       崔峦
                                                       2003年3月23日
崔峦: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主编,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

原文网址;http://bbs.pep.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4122&highlight=%E5%86%9C%E6%9D%91


  农村课改,在维护一条年久失修的轨道
  农村的孩子怎样学?
  一个有良知的农村教师的心里话
  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生存状况?
  农村小学教研活动如何开展?
  减负——农村小学需要吗?
  农村课改之怪现象----培训篇
  讨论教学法适合农村课堂教学吗?
  如何让农村的孩子在学习上能做到自觉?
  农村幼儿教育如何发展?
  农村幼儿教师该有个名分吗?
  农村小学新教材使用与教学手段落后现状的矛盾与困惑
  农村啊你让我心痛!
  《中国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问卷调查报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