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6930|回复: 1

[史话兴国] 下雉县名的由来与帝王祥瑞文化

  [复制链接]
来自
广东
精华
5

961

主题

9594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兴国(阳新)州州长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1385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发表于 广东省深圳市 2013-2-18 08: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2

主题

12

帖子

56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56

IP属地:湖北省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 2013-2-17 23:3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黄治文 于 2013-2-18 16:23 编辑


    莫要觉得下雉之域仅是兵戎草莽之地,更莫要觉得下雉之名似乎有所不雅。名下雉,曾经牵动着袭卷中华数千年的帝王祥瑞文化的神经,实有丹凤之仪,万千祥瑞皆集于斯。
    雉者,《释鸟》曰:江淮而南青质五彩皆备成章……《周礼》有:“六挚……士挚雉,庶人挚鹜,工商挚鸡。”郑玄注曰:“士挚用雉者,取其耿介,交有时,别有伦也。而文友之交,常称“雉坛之交” 。
   《易》说:离为雉。为火。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可见,雉乃南方五彩火鸟,有类乎丹凤之象。
    然而,还是有所疑惑:下雉之名再好、下雉之域再殊,汉高祖还是不该名之为“雉”啊?母仪天下的吕皇后不是名“雉”吗?因为汉代可是特别讲究名讳的。为避名讳,汉恒帝硬是把“姮娥仙子” 都改为“嫦娥”了。《前汉·高后纪注》荀悦曰:讳雉之字曰野鸡。师古曰:吕后名雉,故臣下讳雉也。《韵会》汉(时)人讳之,谓雉为野鸡。既然大汉皇后讳名吕雉, 而汉高祖刘邦为何偏又要为一个新设的楚地之县取名“下雉” 呢?其中必有理由十足的原委。
    解开“下雉”之名的来历之谜,看来得从周文王之“凤鸣歧山” 和秦昭襄王封南阳“雉县”的祥瑞故事慢慢说起。    
    祥瑞文化的产生,可以说是全人类都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祥瑞崇拜在中国古代更是有其文化上的独特性。作为民间“向好”心理在日常生活上的美学化表征, 它不但体现在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且,传统祥瑞的产生也是统治者宣扬其自身统治正当性的极力证明。古代统治者出于巩固统治、彰显统治业绩、体现统治合法等目的,往往运用一些天象奇观、虚拟神物等事件与造型来证验或预兆有关“家国”的昌盛、大吉, 其目的无非是向老百姓表明其“统治”是受命于天。孔子晚亦是迷信符瑞,《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
,河图不出,吾已矣呼。”
   “凤鸣歧山”应该算得上是“凤鸟祥瑞” 之说的肇始。 传说,周文王在岐山(即现在的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时,有凤凰在附近的山上栖息鸣叫。人们认为,凤凰是由于文王的德政才来的,是周兴盛的吉兆,这是上天的意志。因而周的气数纵贯八百载。    
   “凤鸟祥瑞”之说,到了秦兴起的时期又有再现,只不过具体內容有所变化罢了。《史记·封禅书》云:“(秦)文公获若石,于陈仓北阪城祠之。其神或岁不至,或岁数来,来也常以夜,光辉若流星,从东南来,集于祠城,则若雄鸡,其声殷殷云。野鸡夜鸲。”
    民间传为故事:秦文公时,伐戎初胜,扩地至岐(今陕西宝鸡东)以西,得周之余民, 并使秦人开始完全定居从事农业。 其时,关中的陈仓县(今宝鸡市)有人得一物,非羊非猪。此人欲牵此物献于文公,路遇二童子。童子说:“此物名猬,常在地下为患。你若想除之,就得用柏木击其首。”猬开口说:“此二童子是雉精,名叫陈宝。得雄者可称王,得雌者可称霸”。此人于是立马就弃了猬,去追二童子。二童子变成了一对雉鸡,飞进了树林。那人把此事告于文公。文公派人捕获了那只雌的,但是却变成了一块鸡肝石。所以秦文公就把它放于陈仓立庙祠祭,庙名“陈宝”。那只雄雉却来了个“孔雀东南飞”,向东南方向飞去了。三、四百年后,秦国变强大了, 秦昭襄王兵指六国,想表明自己受命于天的吉祥征兆,所以用“雉”来命名其最南边的那个县,因而南阳郡就有了个“雉县”。因此每当陈仓县祭祀时,就有长十余丈的红光从东南方的雉县那边过来,进入陈仓县的祠庙内,并发出殷殷的雉鸣声。后来,秦果然在关中之地成就了天下一统的大业。关于“凤雉” 的祥瑞之说仿佛又一次灵了。
    此故事并非空穴来风,《汉书·郊祀志》记载:“及陈宝祠,自秦文公至今,七百余年矣。汉兴,世世常来,光色赤黄,长四五丈,自祠而息,音声砰隐,野鸡夜鸲,所以为福祥。高祖时,五来。文帝时,二十六来。武帝时,七十五来……”    
    看来,“秦汉祠雉”与周朝“凤鸣岐山” 的祥瑞神话故事如出一辙,一脉相承。可以说是对周“天命论” 与“凤鸟祥瑞”文化的全面继承。
    那么,为何周、秦、汉三者都无择他物而惟凤雉呢?中华图腾一直是龙凤并重,“鸟官鸟师” 之说起于五帝之少昊。既然号称正脉的周朝以“凤鸟之瑞”而有天下,而秦朝也自认是颛顼之裔,太史公云:颛顼孙大廉之后,实鸟俗氏。为玄鸟之族。当然,以类凤之雉为祥瑞何其好也。那么刘帮呢?以平民之身帝起楚汉,依楚之俗尚崇凤,然则自觉不当自媲于周之“瑞凤”,步秦而以“雉”为祥瑞则可也!所以,开国之初立郡县,于楚东南有“下雉”。 只不过此“雉”比彼“雉”飞得更远了,越过南阳郡再往东南,直飞到了更南方号称“天岳” 的幕阜山下,注说那里还葬有雷神人祖伏羲和大舜帝。
    史书记载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登基时,五大行星曾一字排列出现于天上,此外还有其他许多祥瑞。 至此,不难想象,当时一定是有人向初平天下的大汉新朝庭上奏了鄂地鸡笼山“雉鸡夜鸣”的祥瑞之说,其实,富河下游网湖一带水草肥美、山林茂密,自是雉鸡成群,若是受到自然现象或是猛兽博击之惊动, 就很容易发生“雉鸡齐鸣”及故事记述的相关情况。而这一现象作为祥瑞之兆呈报到朝庭, 当时又是何等的扣动着新登极的大汉天子刘邦急寻天命之兆的心弦。来自故国楚地的有关“雉鸟”的这一福端之传,与陈宝雄雉飞向东南的故事遥相呼应。而且,雉为南天火鸟,刘邦称赤帝之子,而秦以水德为正,汉定当以火德为正而称“炎汉”。因而,这一祥瑞之兆就是一团经久不散冠顶瑞气,不但占居了刘邦的心头,而且贯穿两汉三国,“下雉”之名一直沿用到六百年后才为东晋所撤。所以,当刘邦之时, 鄂东南这片幸运之地得以网开一面、不但无须避开大汉皇后吕雉之名讳,反而视为祥瑞,于刘邦六年,得以被汉室堂而皇之命名为“下雉县”。 当时的立县之庆也定必是百福并臻、千祥云集,万众欢腾。
    此故事也并非凭空想象,我在富河下游的下池和富池采访时,就听当地老人讲述了“壁挂雉鸡” 的传说:秦王沿江南巡狩猎,追赶雉鸡,遇西塞山阻挡,一鞭劈开此山,一半留在了道士袱,一半漂到了富池口,就是半壁山。雉鸡则落在了富河下雉潭的山崖上,这雉鸡可是千年雉鸡精,是仙属。所以,富池口一带端午节赛龙舟的龙船一直是不能扎龙头的,这是与其它地方不同的。当时我问这是为何,老人说,富河边山鸡地的山崖上有只人人可见的“壁挂雉鸡”,会下来啄龙眼的,为了安全,这里划龙船自古就不扎龙头。这则民间故事其实是在告诉人们,当年秦文公试图追赶的那只陈宝雄雉并非止于秦之南境南阳雉县,而是最终回到了更南方的楚之南郊----长江南岸幕阜山边江夏郡的下雉故巢。有了这只“得之可称王”的神雉火鸟的显圣之兆,刘邦不但可以实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市井谶言,而且汉室兴盛自是有望。而“雉县之说”则常被视着是刘秀南阳起兵,光复汉室之证兆。
    这些美妙而神奇的乡土故事,有时只是零碎而偶然地印到了我的脑海里,而联想起来却使人有洞穿千年的震悍,更激起我对家乡神奇山水的肃然起敬和无限热爱。让我们用唐代诗人李峤的诗来为这个漫长的传奇故事作一个精简的写照吧:
    白雉振朝声,飞来表太平。
    楚郊疑凤出,陈宝若鸡鸣。
    童子怀仁至,中郎作赋成。
    冀君看饮啄,耿介独含情。
    或者用乡梓人士道北的诗句亦更加精辟:“飞鸟,从周天子脚下,飞向幕阜山尾”。

评分

参与人数 2经验 +160 金币 +160 收起 理由
仙岛人家 + 10 + 10 赞一个!
富河以北 + 150 + 150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