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byht 于 2013-2-28 12:14 编辑
找回仙桃的传统文化特色 一、仙桃的传统文化特色在消退 地方传统文化特色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共同创造、共同表现、共同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标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表现在服饰和歌舞上,一看就知道是哪个民族。汉族地区的文化特色在服饰上不明显,但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却各有不同。如东北的“二人转”,西北的“信天游”,山东的“快板书”,这些地区几乎人人都会唱上几曲,说上几句。仙桃的传统文化特色是什么?经过历史考察,主要是三点:一是人人会唱天沔花鼓戏、皮影调,不少人在高兴、喜庆、闲暇之时还会自由填词,表达自己的感情;二是个个会讲仙桃历史上流传的小故事,如柳丙元、徐苟三的故事妇孺皆知;三是家家都会做“三蒸”菜,“沔阳三蒸”以浓郁的地方特色名扬海内外。 历史上,仙桃的传统文化特色就是经过口口相传而形成的,主要靠看戏、听书以及乘凉、集体劳动、家庭聚会时老者的讲述来传导。多数人是听、看这些“东西”长大的,因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现在,电视机、电风扇普及到了每个家庭,农村经营体制发生变革,口口相传的环境发生了改变,传统文化特色也随之逐渐消退。据笔者调查,40岁以下的人,90%以上的不会唱花鼓戏,不知晓仙桃历史上流传的小故事,不会做地道的“三蒸”菜。还有,曾在仙桃地区流传较广的碟子舞,莲湘舞以及伴唱的沔阳小曲,也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二、仙桃需要找回传统文化特色 1、开发乡情资源的需要。恢复高考以来,仙桃走出去了20多万人,今后每年还要走出去近万人,这是仙桃的财富和资源。开发这一资源,不是靠金钱,而是靠地方文化来浸润和培育。大家可以调查一下,40岁以上的人,在家乡成长时,其生活、教育环境并不很好,但是他们对家乡的感情却十分深厚,总想为家乡做点事。我市相当一部分招商引资成果和向上争取的项目就是靠这些人帮助取得的。40岁以下的人,在家乡成长时,其生活、教育环境明显改善,而他们中间相当一部分人对家乡的感情比较淡薄。应该说,在家乡受惠越多对家乡的感情就越深厚,那又为什么受惠越多反而对家乡的感情淡薄了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地方文化的涵养。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对培育乡情的作用,利用传统文化更多地汇集乡情资源,深度地开发乡情资源。 2、发展旅游产业的需要。全国一些著名风景区,大多是靠地方文化“炒作”出名的,如蝴蝶泉、九寨沟、少林寺等。我们到一个地方去旅游,表面上看的是风景,实质看的是文化。如内蒙古大草原,如果没有成吉思汗的历史、敖包相会的风情、马头琴的旋律,没有烤全羊和篝火,还不如到家里看成片的稻田和鱼池。与内蒙古相比,仙桃发展旅游业,必须在打造景点的同时,下大决心找回自身独特的文化。 3、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需要。有的企业在午休时,把身边的典型用花鼓调,皮影调唱出来,大家跟着合一合,乐一乐,接下来是使员工情绪高昂。有的村在召开群众大会时,会前请人唱几段戏文,讲几个小故事,很快聚集了人气,闹热了老百姓的心。为什么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十分发达的今天,这种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还受群众欢迎呢!主要是人们长期形成的对地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起作用。由此可见,我们在打造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的进程中,有必要把传统文化的独特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 三、怎样找回仙桃的传统文化特色 这里所说的找回,不是复制。如果还是让人们唱旧的戏文,讲过去的老故事,那是没有生命力的。现在的找回,是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充实新内容,形成新风格,扩大影响力。笔者认为要抓好四件事: 1、创作新作品。现代北京人并不是人人都会唱旧京剧,可京腔京味十足的《故乡是北京》、《大碗茶》大家都会唱,而且唱响海内外;仙桃历史上没有曲艺流派,可以地方小曲为韵律的《洪湖水,浪打浪》却人人都会唱,而且响遍大江南北。还有“沔阳三蒸”,过去是粉蒸三菜,现在发展到粉蒸、清蒸、扣蒸、泡蒸、花样造型蒸等多种蒸菜技法。这说明,创新是传承的关键;也说明,仙桃缺少像样的作品。仙桃人才很多,要将其网络起来,鼓励他们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创作一批反映家乡风光、风情、风尚和发展成就的新作品,创作一批长久流传的好作品。 2、推出新艺人。东北出了个赵本山,把“二人转”做成了一个大产业;陕北推出了阿宝、王二妮,“信天游”唱响了陕北。仙桃有一句俗话,叫“庙里的和尚是自己抬出去的”。意思是说,要自己推出名人,自己炒作名人,扩大名人效应。仙桃要着手抓这件事。要有专门的班子,专门的经费,培养名角,推选名角,资助和引导他(她)们带着仙桃的作品参加全省、全国的各类比赛,走出仙桃,走进高端媒体。一方面,把仙桃的文化带向全国;另一方面,通过他们的成功来影响仙桃人进一步传承地方文化,使仙桃地方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更富有感染力。 3、编印新读本。即责成有关部门负责,精选仙桃地方文化精萃,如花鼓戏、皮影戏、小曲、小故事、三蒸菜的作法等,编印成小册子。发给市民,送到中小学生手中。而且利用素质教育、音乐教育课堂来进行传播,让我们的下一代像从小就记住“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样,烙上家乡文化的印记,以至今后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取得多么显赫的功名,都能哼上几句,都能记住自己的家乡。 4、探索新形式。把复兴地方文化与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相结合,与全民素质教育相结合。向武汉市百步亭社区学习,组织市民广泛参加才艺、厨艺表演和展示活动,用地方文化营造和谐社区。让地方文化走进企业,用地方文化凝聚人心。由文化部门负责,开展调演、比赛活动,组织专题节会活动,举办研讨和网上交流活动,拓展全民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地方文化真正成为培育仙桃人以德为先、勇毅直朴、敢于创新、奋发图强品质的精神食粮,真正成为仙桃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仙桃市政协副主席 刘裕光 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