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演论》最早版本刻印者 (2010-10-11 10:00:32)[编辑][删除] 转载▼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天演论》的出版,风行海外,名噪一时,给译者严复以莫大的鼓舞,并使严复成为我国近代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主要人物之一。《天演论》的最早版本,系沔阳籍学者——卢木斋、卢慎之兄弟刊刻的。
卢氏兄弟是怎样刊刻《天演论》的呢?卢木斋早在天津武备学堂任教时就认识了水师学堂教习严复,相互之间往来甚多。1896年,卢木斋调任河北省丰润县县令后,看到严复译成的《天演论》大为赞赏,当即代为刻印。不久,卢木斋又将严复《天演论》译稿邮寄给在湖北沔阳书院读书的弟弟卢慎之刻印。卢氏兄弟所刻《天演论》是经过严复修改,并加写了自序和译者例言,以及吴汝纶作序的最完善的刻本。该书问世后,各处均以它为标准翻印。因此,我国一些版本学家把卢氏兄弟刻印的《天演论》作为最早、最完善的版本。
在卢氏兄弟刊刻《天演论》之前的1894~1895年(甲午战争前后),陕西味经书屋出版过此书,那是未经严复修改的初稿印本,因此不为人们所重视。
| ------原载上海《图书馆杂志》
《天演论》到底译自何年?这与甲午战争的进展密切相关。 1894年7月25日,日本对驻朝中国军队发起进攻,这年干支为甲午,史称“甲午战争”,直至1895年4月17日,《中日马关条约》签字,甲午战争结束。1894年7月下旬至9月下旬为第一阶段,主要是朝鲜境内的陆战,9月下旬同时爆发了黄海海战。战争结果如何,似乎也难以预测,这时严复动笔译《天演论》的可能性不大。 第二阶段,1894年10月26日,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清军全线崩溃。同一天,在军舰掩护下日军在旅顺花园口登陆,11月22日,日军攻陷旅顺口。清军节节败退,不可收拾,陆海两条战线均显败绩,严复应该受到当头棒喝,此间可能萌发翻译的念头。 第三阶段,1894年12月-1895年3月,清军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全面溃败。1895年2月17日,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覆灭。此间,尤其是1894年12月-1895年1月,严复最有可能翻译《天演论》。甲午战争还未结束,严译《天演论》1895年3月就问世了,可见严复受国运刺激之深,译书反应之快。北洋舰队的覆灭,应该是严复最大的痛。北洋水师学堂为海军培养人才,北洋舰队大小将领有的是严复的同学,更多的是他的学生。更为重要的是,同样是向西方学习军事,创建海军,中国败给了日本,这不得不促其反思。痛定思痛,得寻找战败国衰的根源,要从思想上寻求出路。 上述是从国运时势与翻译的关系的推算,下面试从出版方面推算。现今发现《天演论》最早的译本是1895年3月陕西味经售书处刊印的《天演论》,无自序和吴汝纶序,无译例言,且文字与后来译本有较大出入。这表明:第一,一部五万字左右的小册子严复独译,毛笔书写甚至是誊抄,大约需要两个月。译稿从天津传至陕西,加上刻版、校对、印刷、装帧等,大约需要一个月。从译到印,前后至少得三个月。从1895年3月往回推算,起译时间也应在1894年底至1895年初;第二,该印本无自序和吴序,表明是初稿,或是他急于让人印出以传播,或是有人一睹为快,欲印之以传播,来不及做这些次要的工作;第三,文字粗糙,与后来的版本有出入,正说明初译不完善,也来不及完善,却反证是应急之译,情急之译。 甲午战败是严复翻译《天演论》的外因,严译《天演论》起笔于1894年冬或1895年早春,初稿落笔于1895年春,1895年3月由陕西味经售书处初印,1898年6月由湖北沔阳卢氏慎始基斋私自木刻印行问世,为第一个通行本;1898年12月由天津侯官嗜奇精舍石印发行,是刻印质量最好的版本之一。1905年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由于1895年的版本后来才被发现,现在也不易找到,认定《天演论》正式出版于1898年,则是学界的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