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沔阳三蒸,蒸出来的精彩 | |
|
湖北日报讯 图为:色香味俱全的“沔阳三蒸”。
文/图 记者 张卫华
粉香扑鼻、鲜嫩软糯、原汁原味、食而不腻,说的就是沔阳三蒸。在湖北乃至更多地方,只要提沔阳三蒸,“好吃佬”无不知晓。沔阳三蒸,正在大步走出江汉平原,走出湖北,成为各地食客追捧的珍爱。近日,记者慕名拜访了沔阳三蒸的继承人李和鸣,见识了制作沔阳三蒸的全过程。
三蒸源起娘娘菜、义军菜
沔阳是仙桃市的原名,位于江汉平原中部的汉水之滨,湖泊众多,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沔阳三蒸的起源,在仙桃传说为“娘娘菜”和“义军菜”。相传,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陈友谅,在沔阳城揭竿而起,由于沔阳年年受灾,军中粮食匮乏,将士体弱力衰,不能饱食。陈友谅夜不能寐,日渐消瘦。
时至秋日,陈见渔人拾得螺虾蚌蛤以代粮食,命将士效仿,始食尚可,连食数日,众将士感觉腥味太浓,难以下咽。忧虑之际,陈妻(后来的正宫娘娘张凤道)亦深感不安。她冥思苦想后,即拿出籼米以杵磨碎,拌以螺蛳、蚌蛤在铁釜中糊熟,但是螺蛳时生,细米时糊,不易控制。陈妻又心生妙策,用螺蛳、蚌蛤加姜、葱、盐略腌,拌以细米粉用甑蒸熟。揭开甑盖,香气四溢,将士们垂涎欲滴,食之,士气大振。柴桑一战,陈友谅大挫元军。
张凤道发明的粉蒸菜一传十,十传百,连沔阳附近的地方都争相效仿。
后来沔阳的庖人在此基础上,逐渐演变成用米粉拌上肉类、鱼类、蔬菜类蒸食,至此,沔阳三蒸的雏形基本形成。
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招待亲朋,沔阳人非得上几个蒸菜吃,不然视为不敬。故有“不上蒸笼不成席”之说。
非遗传人的精彩演绎
“今天就做粉蒸五花肉、粉蒸甩水(草鱼尾)和太极蒸双蔬这三个最具沔阳地方特色的蒸菜。”案板上摆着原料五花肉、草鱼尾(甩水)、茼蒿、南瓜;还有调味料、香醋、料酒、芝麻油、南乳酱、味精、盐、鸡精、葱、姜、白胡椒;最后还有生、熟米粉等。
“如今的沔阳三蒸原料和调味都是一样,味道的不同取决于放多少蒸米粉,调味放置的比例和火候。”李和鸣说,红肉(猪、牛、羊肉)要放用桂皮、丁香、八角和粳米混炒成的熟米粉,而鱼和蔬菜就只能放生米粉。
将五花肉和鱼尾切片加调味腌渍后,李和鸣熟练拎起鱼尾,一滚、一抖,几秒钟,涂上生米粉的鱼尾就变成雪糕状。“别小看这一滚、一抖,这也是决定蒸鱼味道的诀窍。”李和鸣对自己的体会毫不保留。
“茼蒿就不能先调料,要加米粉蒸熟后再加调料。”说话间,一篮子的茼蒿被李和鸣切成碎末状放入了蒸箱。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三个最具传统的沔阳三蒸新鲜出炉,再配上别致的造型,三盘蒸菜犹如一件件艺术品。望着上方冒出的热气,闻到米粉的清香、食材的原味,虽然垂涎欲滴,但不忍动筷;实在禁不起诱惑,尝了一口,感觉五花肉肥而不腻,鱼尾爽口软糯,茼蒿原汁原味,吃后口留余香。
一个“蒸”字,几多创新
58岁的李和鸣是中国烹饪大师,也是沔阳三蒸的第六代传人,师从湖北名师喻成汉,现为仙桃市烹饪酒店行业协会会长,做了一辈子的沔阳三蒸。
“造型越来越好看了;选料更广泛了;调味也有了创新……”谈起沔阳三蒸的变化,李和鸣打开了话闸。
李和鸣说,随着大众饮食习惯的改变,传统的选料和调味品都发生了大的变化,像原来蒸鱼只用青鱼肚,而如今鱼的任何部位都能蒸了,像草鱼头现在就很受欢迎。广东的调料南乳酱就替代了传统的腐乳汁,豉油皇成了蒸鱼的一道独特调料。
李和鸣介绍,清朝的时候,乾隆皇帝游江南,到沔阳吃了三蒸后啧啧称赞。有了皇帝的赞赏,精明的沔阳人立即将沔阳三蒸酒家开到了北京。沔阳三蒸真正走出去是民国时期,沔阳人在汉口开了沔阳饭店,以“蒸菜大王唯有沔阳”招揽生意而享有盛名。东北军少帅张学良曾到北京跑虎坊的“湖北蒸菜馆”品尝沔阳三蒸后,题联“一尝有味三拍手,十里闻香九回头”。少帅的一句题词,更让沔阳三蒸名声大噪。
改革开放以来,沔阳三蒸开发了清蒸、扣蒸、旱蒸等菜肴品种。技术上不断改革创新,烹调工艺逐步规范化,特别注重菜品研究。沔阳三蒸已被编入《湖北风情志》和《中国菜谱》,作品在全国各类烹饪大赛中获奖。
2011年,沔阳三蒸被评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仙桃市群艺馆馆长卢胜勇自始至终参与了沔阳三蒸的申遗。
沔阳三蒸的申遗之路异常艰难,首当其冲的就是史料记载不系统、不完整。2007年开始,仙桃群艺馆经过一年的准备,收集了完整的文字资料。2008年,正式申请省级非遗。
“成立专业协会,搭建更广泛的平台,谋划沔阳三蒸美食节……”卢胜勇和李和鸣心中有更多的打算。
湖北宝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