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观日 于 2013-3-15 19:37 编辑
提问的智慧 ——一位父亲与女儿的对话 文/观日 小女数学学习有些吃力,她很苦闷,向我诉说。我安慰她,并要求她多向老师提问。 她却说:好像没什么不懂的,也没问题可以问。 我哈哈一笑:凭你这回答,我就可以说你还没认真学进去。 她不理解:为什么? 于是我就和她谈了起来。 首先孩子你不要害怕提问,老师表面上可能很严肃,其实内心是关心你们的。老师喜欢提问的学生,这一:证明学生愿意学,老师才有热情愿意教。二:从学生提出的问题里,老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明白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以便更合理地安排教学。 民国时期就有一位教授,他不安排考试。他要求学生向自己提问题,以此来考察学生的水平。高明的他可以从学生的提问中,知道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了解程度,深化程度,思索程度。这很类似于民国某次国文考试,出的是一个对子“孙行者”。没有标准答案,有答“胡适之”,有答“祖冲之”的。一个简单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可以看出被考者的水平。同理,一个好问题也可以看出提问者的水平。 但你又该如何提出问题呢?问题有两类:一是简单的提问。那就是对于所学知识的某处、某点不解,属表面层次上的疑问。即使要提问,也要找到关键环节,让回答者能够对症下药,避免泛泛而谈。二是深层次的提问,也即对于本质上的疑问,追索核心方面。或者简单一点说就是在了解后继续求所以然或更进一步。不停留于表面,而是在思考后的扬弃或螺旋进步。 即使问的问题再简单,你也要作出周全的思考,准备好你的问题。草率的发问只能得到草率的回答,或者根本得不到任何答案。你越表现出在寻求帮助前为解决问题付出的努力,你越能得到实质性的帮助或记忆深刻。 要明白你想问什么,别问应该自己解决的问题 。要去除无意义的疑问,比如”这个答案正确吗?是这样做吗”?很多自己可以总结、思索的问题,不要求助于老师或外人,这只会培养你的依赖与惰性。 当然不要害怕提问的幼稚与荒谬。连复旦大学的自主招生都可以出些怪题目,比如:“如来和玉帝谁大”后再现难题:《西游记》里一共有多少个妖怪?云云。 在75分钟内,一位考生要接受伍位教授的轮番脑力“轰炸”,不少考生反映遭遇“压力型”教授,总是不断提出各种问题,让你招架不住。复旦大学2013年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面试(“千分考”面试)8-10日举行。1000多名申请入学的上海考生已于8、9两日接受面试。昨天,500多名苏浙考生(苏、浙各250余名)接受了复旦考官的面试“轰炸”。 提问可以很荒谬,问题可以天马行空,发问的思维可以开放和发散。如果你作为回答者,则在乎的是你回答的逻辑、严谨、智慧、理性。知识、思维的深度可以让你从容面对。不要希求标准答案,固化思维的就是总认为有一个标准答案,以为有一个唯一的正确答案。 如果你认为自己没有问题可以问,这只说明:一是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有什么发言权?想提出问题也不知道问什么。二是什么都懂。都懂了,也就不屑于发问。但一般的学生,估计前一条居多。相对于老师的水平,学生肯定还是有些知识层次上的差距。你不可能什么都懂,所以你要学会发问。连圣人孔子都要向老子求教,何况你我? 每天向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这是一种学习方法,勇敢的去尝试一下! (2013/3/15观日于鄂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