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广东
- 精华
- 1
少校
阳新上将
 
- 积分
- 13084
IP属地:广东省珠海市
|
她本是一个柔弱的农家女孩,却有着男人般的刚毅和执着;她原是一个地道的打工妹,却有着企业家的睿智和胆识。
早春三月,乍暖还寒,位于浮屠镇汪佐村的火凤凰皮鞋厂却是春意盎然。40余台电动缝纫机有序摆放,机器运转的“嚓嚓”声响个不停,近百名女工全神贯注,正在各自的工作台上飞针走线。在简易的仓库里,堆满了一捆捆整装待运的鞋帮,一位中年妇女正穿行在流水线上,不时停下脚步,或查看工人案头的工件,或亲自给工人做示范。这位中年妇女就是现年43岁的火凤凰皮鞋厂厂长柯于红。
南下打工
14岁时,由于家大口阔,柯于红只好辍学,后到远东麻纺厂做挡车工;19岁时,她跟随乡亲一道登上南下列车,在广东省一家工艺厂打杂;21岁时,她又转战温州市,在一家鞋厂打工。
打工是一件很苦很累的事,不仅居无定所,而且生活毫无规律,劳动强度特别大。“一般一天至少要工作十小时,忙的时候工作时间就更长,根本没有休息时间。”说起年轻时在外打工的那些日子,柯于红无限感慨,每天又累又苦,但她不敢对家里说,因为家里的兄弟姐妹都指望着她能汇钱回家读书。所以,柯于红非常节俭,从不舍得为自己添件新衣。在此期间,柯于红结识了同在一个鞋厂上班、又是同乡的一位小伙子,并结为伉俪。
柯于红掌握做车包的全套技术,丈夫熟悉制鞋业的全套工序。于是,两人决定辞去工作,在温州租个场地,开了一家小作坊,专做鞋帮来料加工。“来料加工的利润很薄,一双皮鞋大约3元。”柯于红告诉记者,但她觉得很快乐。经过十年的拼搏,柯于红不仅积累了50万元资本,还结交了许多知名厂家朋友。
回乡创业
2010年春,已到不惑之年的柯于红有了回乡创业的想法,她想开一家属于自己的鞋厂。她认为回家办厂,既照顾了老人和孩子,又利用了家中的闲置房屋,还能帮助当地的兄弟姐妹实现家门口就业。
当年,柯于红利用积攒的50万元,一次性购买了40余台电动缝纫机,对家中的房屋进行了全面整修,还在工商部门办理了营业执照,并给自己的鞋厂取了一个很富诗意的厂名——阳新火凤凰皮鞋厂。
创业的道路总是艰难曲折的。2011年8月,一场始料不及的大火,使价值70余万元的成品毁于一旦。这无疑给了事业上刚刚起步的柯于红致命一击。然而,柯于红并没有低头。她四处借贷购买机器设备,请求客户支持。很快,一个新厂在废墟上重新建起。随着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柯于红的客户源也越来越多。如今,她的合作伙伴已扩大到10多家,就连温州制鞋业规模较大的“兴裕”、“天金黎”等知名厂家也成了她的固定客户,年加工量达到20多万双。
“做事先做人,人做好了,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柯于红深有体会地说。
近年来,劳动力由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为了招揽人、留住人,柯于红总是不断提高工人的薪酬待遇。同时,她降低招工门槛,实行灵活用工:凡本村村民,可以将原材料拿回家中加工;离厂较远的,由她免费提供住宿。正是由于她灵活的用工机制,所以连大冶、黄颡口等地的村民都慕名而来。
目前,为了扩大生产,柯于红正在建设一个占地2000平方米的新车间,待投产后,用工量可以增加一倍。
记者 张贵华 通讯员 曾祥应 文/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