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场老街印象 毛场这个地方,一直是隶属沔阳县剅河区管辖的毛场人民公社,1985年成立了三伏潭镇,而划入三伏潭镇,改为毛场办事处,有7个所辖村庄。 毛场,位于仙桃市中心西片,汉江南岸,通顺河旁。318国道和宜黄高速公路横贯境内,毛通公路0公里处,交通方便。 毛场是个小地方,可很是有名,不仅老地图上标有毛场的地名,就连沿汉宜公路各主要长途汽车客运站的售票处,也有毛场这一站名的客运票价。 毛场老街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水陆并行,河街相邻,一直是商贾云集的地方,故有“上毛嘴,下毛场”之说。 毛场老街坐落在通顺河南边,依堤而建,堤脚有河堤倒口冲击而成的井潭、逶潭、罗潭。早年的老街,街道至东向西绵延。说是街道,其狭窄得如胡同一般,街坊房屋门对门、户挨户地挤着。青砖小瓦的明清建筑,多建有木楼和挑出的房檐,把本来就很狭窄的街道更显其窄,也终日不见阳光。走在街道上,让人有种置身于阴森冰冷地下室的感觉。 老街店铺的房屋门面窄,但襟身长,倘若进前门出后门,要过好几道内门,才能走通到后院的敞地,后院砌有围墙,仿佛是一个小小的花园,栽有花树和果树,支有晾衣篙,人们夏乘凉,冬晒日就在这小小的花园里。想来,也可能是早年水运,从码头上起来的货物堆放场所。街坊邻居的房屋都虽说是依堤而建,靠河水人家的深度略显得短足。为了延伸后院,人们把河岸砌的像城墙一般,飞檐陡壁,顽强的树木、阔叶的植物,把根扎在青砖缝里,向上生长,活出自己的本色。看上去很有一种不忧不惧的意境。 老街的人们虽然住得拥挤,但邻里和睦,各忙着自家的买卖。一条并不很长的老街,街心铺有青石板。天蒙蒙亮,店老板搬去并有几块的大门,搁放在两旁,挂出招牌,迎接过往客人光顾。上世纪60年代初,毛场老街还有勤行铺、豆腐铺、杂货店、杂粮行、牛马行、服装店、剃头铺、竹篾铺、鱼行、肉案、疋头、染坊、粉坊、铁匠铺、铜匠铺等。三尺柜台,宾客盈门,一派生意兴隆景象。 老街的最东头是榨油坊和酒坊,顺堤往西走出不远,也就到了“下街”最尾头,这里有一座财神庙,常年香火不断。老街看似只有一条横街,实则两条,还有一条很短的直街,在街中段的下石阶坎的堤坡平地。石阶处有一凿穿堤坝贯通的排灌剅闸,为明朝末年修建。 这排灌剅闸很是特别,在排灌进出口闸(靠河水一边为外口闸,靠堤坡的一边为里口闸)的中间,修有一锥形的缓冲池,当地称之为“堰子窝”,这堰子窝主要起着减少水的流速,保护在通顺河水灌进打开里口时,因水的流速过快,下游的人畜财产发生危险,甚至拉跨堤河,冲毁街道。并在河堤的外坡,砌有几米宽、十多级的青石板石阶,除方便赶街的人们上下堤坡来往外,主要还是起着垒护这堰子窝的坚实的作用。 通顺河边垂柳婆娑,河水映出倒影;河中流水潺潺,鱼虾游来游去。靠近“堰子窝”的河面有一摆渡船,方便周边的路人和客商过河。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河的下游几百米处,建起毛场桥,摆渡船才渐渐远去。忆起老街当年的景象,“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有如江南水乡一般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老街的西头即“上街”,有一处济民诊所,设有中西结合科,小诊所虽然不大,但是整条街上的人和周边的患者,有什么小病小灾的都会来这里求医。这家诊所是祖上传下来的,医术高名,口碑也好。 下得石阶靠剅沟的第一家是剃头铺,我在童年时,曾经常去理发。师傅为顾客洗头用的是黄铜脸盆,一把老旧的铁制转椅,剃头时可坐,刮脸时可躺。挂有镜子墙上的下方是一张案桌,摆放着一些简单传统的理发工具。剃头师傅是位老人,来剃头的也多是老人,剃个光头,修个胡子的,老师傅凭着对顾客的热情和精巧的技艺,生意红火。 特别是老师傅那修面的每一个动作令我至今不忘。来这里剃头的老顾客坐在转椅上,老师傅端来热水,放在洗脸架上,为老顾客围上围裙,洗完头后蘸些肥皂沫。这时,老师傅转过身去,拿起剃刀在荡刀布上来回地荡着,荡完剃刀,就开始剃头。不一会,老顾客的光头就剃完了,接着是修面。老师傅把转椅放下,顾客闭目养神地躺着,用热水搓几遍胡子后,再在胡子上、脸上涂上香皂,焐上滚烫的毛巾,一刻工夫,顾客的面庞便春风满面。老师傅摘下围裙,在刮过胡子的地方擦点雪花膏,然后又为顾客掏耳洞、端颈部、捏肩背、按穴位,环环相扣,动作娴熟利落,不愧为“顶上功夫”。 毛场老街的蓝花布印染、熟铜锁制造很是有名。闲暇之日,当你去寻访毛场老街,保你还能会见得到这些古色古爱的老什物。 一方水土能养活一方人。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挤在老街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热情的叫卖声与扑鼻而来的食品香味,不禁使人馋涎欲滴。切一块锅盔,夹上一根油条,咬上一口,芝麻香与菜油香顿时浸润心脾。下一碗粉汤,捡几个水煮包,细细滑滑的粉丝,入口焦嫩的包子,吃起来会格外的清香爽口。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毛场老街的那些商铺门店,结束了它悠久的历史,老街居民划为两个生产小队,昔日的那些掌柜、伙计们也都成为了生产队社员。政府顺老街的堤脚,盖起了对着的两长排房屋,房屋内外和周围,设有露天菜市场、国营饮食店、供销合作社、粮站、棉花采购站、综合厂、食品、油厂、学校、邮局、卫生院等,满足人们生产生活急需。 八十年代,乡镇企业的突起,毛场涌现出以服装制造、日用化工为主的好几家工厂,其中羽绒厂和仙光日化颇负盛名。这些乡镇企业工厂顺318国道而建,原顺老街的堤脚的供销社等单位,也随之都迁移到了公路两旁。 现在的毛场街楼房林立,农贸市场、超市、信用社应有尽有,乡村公路村村通。有人开玩笑地说:毛场人有钱,脑袋瓜子聪明,想来,毛场虽说只是一个小小的办事处,但这儿就是一个小乡镇的规模,细看,倒也有几分相像。 故乡的毛场老街,它给了我许多的历史印记和丰富的世俗文化。想起了故乡,想起了老街,想起儿时外婆家就在这条老街上,感慨万端。记忆中的外婆家后院的那棵古树早已远去,但印象深刻,心生温暖。 老街的时代与岁月擦肩而过,难以割舍。今天,我敲击着键盘来回忆它,来整理它,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让它的古朴,它的魅力,它的故事,印象中的曾经人来人往,曾经客似云来的热闹,蓝印花布朴拙淡雅的古典韵味,在我的博客里呈现,在我的情感里延伸!(张才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