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广东
- 精华
- 1
少校
阳新上将
 
- 积分
- 13084
IP属地:广东省中山市
|
本帖最后由 仙岛人家 于 2013-4-17 10:52 编辑
已被明令禁养的珍珠,为何重出江湖?
阳新一读者向本报反映,阳新城郊宝塔村有条“珍珠港”。此“珍珠港”是宝塔村一条长约6公里的水渠,水渠上密密麻麻的珍珠养殖十分“壮观”。而早在2010年,阳新县根据省农业厅、环保局要求拆除了城中湖——竹林塘的珍珠养殖,禁止珍珠养殖,为何它现在又“重出江湖”了呢?昨日,本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村民:排水渠成“珍珠港”
宝塔村被誉为“湖北省藜蒿之乡”、“藜蒿第一村”。该村产的“春潮牌” 藜蒿因美味鲜嫩,现已销往广州、上海、西安、武汉等大城市。
“你知道宝塔藜蒿,但你可能不知道这里还有一条‘珍珠港’。”昨日上午,记者来到该村时,一名村民调侃地说。
从宝塔村宝塔组起,一路向南,一条水泥路笔直向前延伸,路两旁成排的白杨树织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可路左侧,一条宽约10米的沟渠上,一个个塑料瓶被线连在一起,漂在水面上,这一“景观”与周围风景形成强烈反差。
“水里养的是珍珠。”一名当地居民告诉记者,这条沟渠就是别人所说的那条“珍珠港”。
村支书说: 从竹林塘转移过来
在宝塔村生活了40多年的老李现在承包了一口80亩的鱼塘。鱼塘就紧挨着“珍珠港”。
“我也不清楚,感觉现在的水没以前的清亮了。”老李告诉记者,具体哪一年也不清楚了,大概在两三年前,外地老板到这里养珍珠。
记者沿着这条“珍珠港”一路向前,沿途却发现不少垂钓爱好者在港里钓鱼。
“应该不会有污染吧。”一名垂钓爱好者说,他常来这里钓鱼,不知道珍珠养殖会污染水质。
为验证这条沟渠有多长,记者请人开车测算,沟渠从宝塔组到南城组,长约6公里的水渠都是珍珠养殖。
“有两年了,以前这是条排水渠,干旱时抽渠水灌溉。”南城组村民告诉记者,沟渠之前差不多废弃了,上面都是水葫芦,现在被人搞珍珠养殖,水面倒是干净了,但都变成了塑料瓶。
宝塔村党支部书记艾义发告诉记者,这条水渠确实被用来养珍珠,老板是浙江人,姓柳。2011年,柳老板找到村里,与村里签订了承包合同,包括这条面积200亩的水渠和一口面积420亩的鱼塘。
“竹林塘珍珠养殖被拆除后,珍珠养殖转移到我们这里。”艾义发告诉记者,转移的这部分是当时珍珠养殖的半成品(没有长出珍珠的河蚌),当时村里有两个条件,一是只能纯天然养殖(不能投料养殖,因为投料过多会造成水质污染),第二,每年要打捞水草(这条水渠平时无人管理,经常长满水草,不利于灌溉和排涝)。
当初招商引进的项目
立即拆除有难度
记者从阳新县环保局相关资料了解到,浙江的“珍珠经济”因创造巨额效益曾红极一时,然而随着时代发展,“珍珠经济”几乎成为“污染经济”的代名词。从2008年起,根据省、市发改委的要求,禁止搞珍珠养殖。阳新县竹林塘的珍珠养殖也从这一年分批拆除,到2010年底,全部拆除完毕。
“内陆湖泊少量珍珠养殖有利于净化水质,但过于密集或者投料过多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质发黑发臭,影响生态平衡。”阳新县环保局副局长王海标说,宝塔村的珍珠养殖对水质多少是有影响的,他们将前往调查。
明知珍珠养殖会污染水质,为什么还允许水面搞这类养殖呢?
“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当时是县里作为招商引资项目引进来的。”阳新县水产局局长刘道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刘道诗说,2003年,阳新县政府到浙江兰溪招商引资,将当地人柳某的珍珠养殖引进阳新,当时,珍珠养殖项目还没被国家列为禁养名单。柳某来到阳新后,与竹林塘渔场签订了为期10年(从2004年元月至2014年元月)的水面承包合同。
2007年8月,湖北省农业厅、省环保局联合发文,在全省禁养、限养珍珠,以减少水体污染。此后,阳新县环保局就一再催促拆除,并以污染为由,曾对竹林塘养殖场、双马堤养殖场先后送达罚款100万元的决定书。
2011年,水产局为此事找到柳某,让其尽快拆除宝塔村的珍珠蚌,因为这还是阳新县的管辖范围。
“我们赶他们走,县里又没钱赔,他们说你们不能把我们逼到绝路,当初可是你们把我们引进来的。”刘道诗说,现今宝塔村和西湖渔场的部分珍珠蚌一共不到1000亩,是竹林塘珍珠养殖剩余的部分半成品(未长出珍珠的蚌)。这是一个过渡期,到2014年将全部拆除。
(东楚晚报)记者 贺介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