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4/17 8:18:25
中国仙桃网(仙桃日报)他子承父业行医。面对乡亲们,他有一个心愿:可不能砸了老父亲的招牌。
因此,他把病人当家人。同样,乡亲拿他当亲人。
在他心中,父亲才是“最美乡村医生”。乡邻眼中,他们父子二人都是“最美”。
他叫杨爱兵,剅河镇吴场村中心医务室医生。
杨爱兵:不忘父亲的“接力棒”
记者姜倩
腼腆、沉默寡言,这是杨爱兵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无微不至、“没架子”,这是他留在剅河镇吴场村村民心中的“刻板印象”。
他说,医者仁心。乡村医生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去护卫乡亲们的健康。
子承父业,脚踏实地。他说,父亲是他心中“最美乡村医生”,而在乡亲们眼中,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当之无愧的剅河镇吴场村村民心里“最美乡村医生”。
两代人的传承,两夫妻的坚守
“这卫生室里的老吴医生和小吴医生都是好人,我们看病只找他。”在吴场村中心卫生室,当我们打听吴医生时,就诊的乡亲们交口称赞。
在他们眼中,杨氏父子是他们眼中很“小意”的人。杨爱兵说,行医和为人都深受其父亲的影响。
“你们要说最美乡村医生,那应该是我父亲。”杨爱兵说,父亲当了一辈子乡村医生,初中毕业后他开始在吴场村村卫生室帮忙,负责疫苗接种工作。由于父亲年事已高,担心吴场村村卫生室后继无人, 父亲鼓励他读仙桃卫校,1990年,杨爱兵正式走上行医这条路。
杨爱兵坦言,乡村医生背负着一方百姓的信任,不能辜负。印象最深的是,当乡村医生开始,雨雪天气里,杨爱兵要去距离村卫生室师出最远的吴场村一组出急诊,那天他在雪地里足足走了半小时。
“父亲在村里的威望高,我不能砸了他的招牌!”父亲“退役”后,杨爱兵开始独立行医,但这个信念他一直记在心里。
与杨爱兵一道并肩作战的是他的妻子肖涛。“我就是他的‘下手’,做些妇幼保健工作。”这些年,肖涛通过自学,慢慢掌握了扎针、配药等日常医务工作,还常参加小型培训,在杨爱兵的影响下,她成为吴场村妇幼工作的一枝花,默默地为老百姓服务。
夫妻俩为了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医务室里,两个小孩一个寄宿在学校,一个放在孩子外婆家抚养。
免费的家庭医生,随叫随到的朋友
配药,扎针…….4月3日上午,肖涛忙个不停。“一上午为几个病人打吊瓶。”肖涛说,她每天除了要做这些琐碎的工作外,还要和杨医生一起当好乡亲们的“免费家庭医生”。
“进来量下血压,好多天没量了。”吴培枝被杨爱兵喊了进来。今年58岁的吴培枝患高血压多年,春节期间,由于没注意饮食,导致血压升高被送往村卫生室治疗过。事后,每次吴培枝经过诊室门口,杨爱兵都会叫上她,给她量血压。
吴培枝说,2008年,她感冒了在卫生室打点滴,按照惯例,杨爱兵给他量了血压。经过一段时间的监测,吴培枝被确诊为高血压。后来,在杨爱兵的建议下,吴培枝戒掉了她喜欢吃的肥肉,改掉了喜欢打夜牌的习惯,每天按时吃药、定期做检查。
“偶尔还是会头晕,心里还有些怕,但杨医生告诉我,遵照他的做,不会出什么状况。”吴培枝有了定心丸,血压也有所降。
“我们村留守儿童和老人很多,年纪大的人生病了没人照顾,杨爱兵从没拿我们当外人,对我们十分关心。”吴培枝说。
吴场村共有10个小组,2500多人。杨爱兵对乡亲们做到随叫随到。他说,乡村医生就是乡亲们的家庭医生,为村民看好病,搞好服务,就没辜负乡亲们的信任。
他把病人当家人,乡亲拿他当亲人
“这脸又肿起来了,杨医生帮我看看。”
话音刚落。杨爱兵从药房出来,举起手电筒,拿起棉签,对她的病症一探究竟。
“牙周发炎,先做皮试再用药。”“上周才用过止痛药,不用做皮试。”别木枝有些坚持。后来,杨爱兵还是给他做了皮试。
“乡村医生来不得半点闪失,每个环节都得仔细。”杨爱兵说,父亲从医几十年,从未出过医疗纠纷,对乡亲们要耐心耐烦,这是老父亲常叮嘱他的话。在诊室里,杨爱兵对每一位前来的患者都仔细问明身体状况,甚至一个感冒患者,他都要量下血压。
别木枝今年60岁,她说去年9月,半夜头痛发作,下不了床,给杨爱兵打了个电话,他立刻赶到,打了一针才安心睡了一宿。
“这还不打紧,最让我感动的是杨医生给我婆婆看病时的耐心。”别木枝接着说,婆婆瘫痪已经三年,前一年的时间里,杨医生每天都去上门打针,有次半夜两点还上门打针。
在采访中,说起杨爱兵夫妻俩,大家说得最多的就是“小意”。杨爱兵说,这些都是受父亲的影响。
“杨医生是说不坏的人,对我们老的小的都很热情。”输液室里,陈双娥听到大家的讨论,也插进话来。今年60多岁的她,常发腰疼,每次她都喜欢找杨医生看,有时,杨医生还教他些“土办法”,在家里对付腰疼。
陈双娥说:“能给我们看好病,不多收我们钱,就是没把我们当外人,你说这样的好人现在还哪里找啊!”说完,诊室里的人都乐呵呵地笑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