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的七星点子 在仙桃民间,有一种叫做“七星点子”演奏的吹打乐器,演奏者多为业余性的鼓乐班,演奏时可聚在一起坐着敲打,也可以去排成队,行进在路上演奏。优美动听且具有地方风格乐曲交织敲奏,活泼跳跃,情趣丰富,为地方百姓喜爱。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在当地民间婚丧喜庆等风俗活动中,人们往往都要请来七星点子鼓乐班到场演奏,为仪式增添热闹的气氛。仙桃的七星点子其主要曲目有《渔家乐》等,也杂有部分地方民间小调和通俗歌曲。 所谓“七星”,即北斗七星。宇宙中的北斗七星是:一天枢、二天璇、三天玑、四天权、五玉衡、六开阳、七摇光。道教崇奉的星神,有“四象”和“二十八宿”之说,按星宿观点,“二十八宿”其中包括北斗七星。古道教称北斗七星为七元解厄星君:即天枢宫贪狼星君、天璇宫巨门星君、天玑宫禄存星君、天权宫文曲星君、玉衡宫廉贞星君、开阳宫武曲星君、摇光宫破军星君。北斗七星君一般供奉在斗姥殿。斗姥又称斗姆(母),即北斗众星之母,是道教信奉的一大女神,也是一位掌管人间生死罪福的天神。 七星点子在寺庙做道场、办丧事时,由道乐班演奏,僧人和道士称之为“梵锣鼓”。道士一来是为了让这些冤魂戾气超度,二来也是为自己积累功德,以求圆满之时可以成仙。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和尚求佛,道士求仙”。 民间的七星点子是由道教经腔音乐演绎而来的,演奏者多为民间艺人,他们亦农亦艺,以其独特的音乐魅力,兴盛不衰、代代相传。与其说道乐是为了满足了道场的宗教生活所需,而民间去效仿则是为了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点子,即鼓点,泛指“锣鼓家艺(家业)”,“锣鼓家艺”中,鼓为首,鼓捶去敲击鼓时,给其它的“家艺”定调点和打节拍,民间艺人演奏起来,才能形成一首完整的乐曲。我想,这应该是民间“七星点子”称谓的由来。 七星点子是仙桃民间普遍的叫法,又称十样锦锣鼓和十番锣鼓。 十样锦锣鼓,即合奏乐名,十样锦也指十种锦缎、十种花名等。 十番锣鼓,“番”即“遍”的意思。“十番”有三层含义:其一,参加伴奏的乐器有十种;其二,它的曲目脚本刚好十本;其三,共有十人参加演奏。 仙桃的七星点子由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两大部分组成,共有十人参加演奏,参加伴奏的乐器共有十种。十人分工和十种乐器分别是:一人打鼓,鼓为小扁鼓(当地亦称“柿饼鼓”),击鼓不是用鼓捶,也不是手持一对,而只有一根筷子长的鼓签;响木连接在鼓架上,鼓架由孩童背着。打鼓的左手持一副云板,右手拿着鼓签,演奏时左右手交织敲奏。击鼓停下,笛声响起,左手摇云板,右手用鼓签去敲响木。一人打锣,多为声音高亢的小苏锣。一人打钹;一人打勾锣子;一人操作碰铃,撞碰铃在实际演奏中可有可无,显得不是那么的重要。但处理人情事务,讲各方面的江湖礼套,则又少不了他。主家的打发,如香烟、封筒(红包)、果品等,他都用一个袋子背起,总不离身。有时也做替工,俨然是一个“赶马混骡子”的角色。 七星点子与民间“五件头”锣鼓,它的区别在:“五件头”锣鼓,打鼓的是掌作师傅;而七星点子的演奏,是敲打组合主打乐器的为掌作师傅,由他来全面指挥整个演奏过程。这一组合件用粗铁丝做成一平面大葫芦形状,大圆内悬空固定有一个小马锣子;小圆内悬空固定一个“炯子”(有如货郎鼓上的小锣),顶上再固定一个半边的自行车铃,一共三样。大小圆的中间有一手持位置,铁丝用红绿布缠绕,再用飘带、缨花去装饰。演奏者左手拿着这一组合件家艺,右手持一个两头圆的细木棒,依曲谱去击打,发出错落有致的不同声响。 以上这六个人的分工是打击乐器,其余的四人配置的是吹奏乐器:即每人一支E调的笛子,十人演奏、十种乐器大致就是这些。有时少一杆笛子,改用一把唢呐去演奏,也可以加一杆长管号。长管号的演奏多为一曲结束时吹奏,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流行于仙桃民间的七星点子主要曲目《渔家乐》,描绘了渔人下湖撒网,载歌而归的诗情画意。曲目分三小节:第一小节描写渔船始发渐渐远去,悠闲自得;第二小节描写渔民战风斗浪的场面,速度较快;第三小节只有二句曲谱,有如歌曲的副歌部分,可无数遍的重复去演奏,描写的是晚上回来鱼满舱、渔人满载而归,歌声、摇撸声交织而成的美妙乐章。 七星点子演奏《渔家乐》曲目,艺人运用的是不同音色的打击乐器,锣声凸显,与笛子的优美旋律交汇融合,细吹细打,优雅动听,显得热闹而不繁杂。要说这首《渔家乐》曲目是没有歌词,也不完全正确,它的歌词就是各种打击乐发出的声响,如开头一句笛子的曲谱是“米来米、米拉梭拉多来—来—”,锣鼓家艺的“歌词”就是“仓普仓、仓普普堆普普仓”。具体是:鼓为满跑,仓为锣音,普为钹,堆(以)敲勾落。组合件家艺中,仓指马锣,普指马锣上面的小锣。云板、响木、组合件家艺中自行车铃铛、一对碰铃在笛子吹奏时按曲谱的节奏来打拍子。此曲目中,不同的曲谱会发出不同声响,其慢条斯理的吹打,虽比不上“五件头”锣鼓那般热烈,但给人们以温馨的氛围,抒情有起有落。 路上行进着演奏七星点子,其队形是打击乐在前,笛子在后,整个乐队由背鼓子引路,走在背鼓子前面的是提敬酒壶的姑爹、舅爷,他们去规定整个娶亲的队伍不会走重复路。演奏选择曲目,由领头的笛子手决定,笛子送出一个音符,众乐手立即同步跟上去吹奏。打击乐由敲打组合主打乐器的为总指挥,他左手执乐器,右手握鼓签,时而击马锣,时而击炯子,时而敲铃铛。上一击、下一击,有如蜻蜓点水,令人眼花缭乱。笛子送来音符,他敲一下炯子,打击乐才正式开始。艺人们忙而不乱,打得有板有眼。一遍笛声,一遍锣鼓声持续循环,七星点子乐队合奏出动听的乐曲。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大队教书时,看到我们生产队队长结婚,请的是毛嘴紫荆大队的七星点子班子在吹打,娶亲的路上,不知有多少人在听着那美妙的音乐,那活泼跳跃的敲打,婚事办的好热热闹闹,风风光光,很是羡慕。想起自己能结婚时,也去请上这七星点子,那该有多好。 其实位于紫荆大队相邻的星火大队(现在叫边湖湾村)也有一个七星点子班子,与我们大队搭界,只是不同公社。 大集体时,农民经济困难,三、五桌酒席办得窄,结婚多是请一对吹鼓手,接一套五人敲打锣鼓家艺,对比去请七星点子锣鼓十人的班子要划算。 分田到户后,农民“活”起来了,碰到适龄青年高峰周期,这结婚的也多了,接新姑娘也摆起了阔气,放起了土铳。由结婚时新姑娘走到婆家,变成了用手扶拖拉机或汽车去接姑娘。有的还按旧社会的习俗,过客是连续三天。 于是,我商量学校的老师们,由我牵头,请星火大队的七星点子班子的师傅过来,教学七星点子。当时,学校年纪轻的男老师不够十人,就用女老师丈夫或家里的兄弟来代替,置办锣鼓家艺的经费按人平摊。 我买了二条香烟,找星火大队小学认识的老师作介绍,请来王水清、刘云成两位师傅,学校厨房简单地弄了几个碗的酒菜,大家在一起热闹了一番,算是请了拜师酒,并讲好了教徒弟的工钱。下一步是凑钱置办锣鼓家艺。 星期天,我骑自行车来到仙桃的解放街老百货商场,进商店的一楼左边靠墙处是卖文具、乐器的,我按师傅们开出的购货单,买齐了乐器的大件,如鼓、锣、钹、马锣、勾锣、笛子等,再扯上六尺大红布包好后,放在自行车的衣架上,一路上颠得“哐哐“直响,当我回到学校已是晚上了。 组合主打乐器像货郎鼓上的那一个小锣儿,到处买不到,翻砂厂为一个饼子大的小锣,拒绝加工,又不能用其它的物品来代替,我就发动老师们在星期天里,到附近的各条老街上,找过去卖过“京货”(小百货)的老人去打听,千方百计地去寻宝。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雷家场老街,刘老师终于找到了一个小锣儿,老奶奶硬是要五元钱才卖给他,他嫌贵,空着手回到了学校。 刘老师把找到小锣儿的事告诉了我,我立马借来一辆自行车,带着刘老师赶到雷场街,这时,老奶奶的儿子在家,涨价了!其儿子要十元钱才卖,否则免谈。我们来时手里只带了五元钱,不够啊,我只好在雷场到处找熟人去借钱。 小锣儿买了回来,一套七星点子家艺就筹齐了。鼓架、组合主打乐器架这些,该扎的也扎好了。接着是大家练习吹打。 师傅根据每个老师的特长分工,由于我会吹口琴、笛子、唢呐、也会拉二胡,师傅分工我吹笛子。这曲谱是师傅的师傅口传言教的,他们只懂得“六工尺”(工尺谱),不会现代简谱,我按师傅的口传,翻译成音谱,边记边练。我会了,另外三个吹笛子的也就会了。 校长有学校工作忙,被安排打碰铃。王老师敲锣、李老师打鼓、刘老师主打乐器、黄老师打勾锣……十个人一一安排到位,各行其事。 每天晚上,两位师傅按时骑自行车过来教我们学曲谱、学敲打,校长安排女老师做有师傅的宵夜。晚办公后,学校练习七星点子的老师们把办公室们一关,怕走漏风声,就连窗户也用尼龙薄膜封得严实。 鼓放在办公桌上,锣挂在椅子的靠背上,组合主打乐器架搁在腿子上……吹笛子的靠窗户一排坐定,每天都是这样练习着。 恰逢校长的妹妹出嫁,老师们赶人情去喝酒,我提出拿来乐器,用七星点子为校长的妹妹送亲,大家都拍手赞成。仙桃的婚俗,娶姑娘有时摸到半夜才把新娘接到家。老师们在办公室练习时都是坐着的,有灯光看着乐器,有的放矢地去敲打。这送亲是在行走中去吹打,外加路上黑灯瞎火的。曾记得那次送亲由于对演奏《渔家乐》还不是很熟练,笛子吹奏的曲目是《北京有个金太阳》,结果还是演奏砸了,是各打各的鼓,各敲各的锣,不在同一个点子上。好在是为校长嫁妹妹帮忙送亲,不会带来难堪。在场的那些亲戚朋友听了我们的演奏,与正规的七星点子班子比,七零八落的不是那个事,大家也只是觉得好笑。 往后的日子,在练习七星点子时,就到离村子远远的田野公路上,打着手电筒去练习吹打,几个晚上下来,这排成队,夜晚在行进中演奏就配合默契了。农村的夜晚万籁俱寂,人们听到田垸里有七星点子在演奏,知道是学校的老师们在练习敲打。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学校老师的七星点子班子的广告也就打出去了,声闻十里。 俗话说:“新拨(bo地方音)的茅室(厕所)都有三天香”,人们觉得稀奇,在这年的冬季,请学校老师七星点子班子,去为嫁娶演奏的络绎不绝。几次的演奏就完全收回了锣鼓家艺的成本。不抽烟的老师还把赚来的香烟卖给了小卖铺,换取现金。 儿子结婚办喜事东家来请,按江湖规矩,讲究先来后到。这江湖是从哪里来的呢?师傅说是从铧子(泥土)田里来的,我也搞不懂。东家先是下一条烟的定续(也叫下押),说好吉日。老师们到时给学生上半天课后,布置学生写作业,一个字抄写一百遍,再就是背书……由几个女老师去照看,也有学生去管学生。大家背起锣鼓家艺,赶到这家去吃肉喝酒、去吹打。 演奏之前叫“启鼓”,东家要封红包,支宾先生端着敬神用的朱红漆木茶盘子,摆着四个喝茶的盅子,放有一条烟,二个红包(讲究“要得发、不离八”,一个红包一般是八元钱;又讲究好事逢双,一般是二个红包)。“三吹三打”后是入席喝酒,下席后一会去娶亲(叫发行),这师傅们“拖步”东家也得讲理性:支宾先生的木茶盘子里有香烟一条、二个红包、还有红绿彩缎(叫发红)。到达女方后,又是同样的礼性,如到离得远的地方去娶亲,女方家也安排有酒席。新姑娘娶到家后,接舅姥爷一般是一条烟,舅姥爷也得掏红包;然后是坐“水席”(菜单份量比正餐少些)喝酒;送走舅姥爷后,继续吹打,东家发话收工,一天的演奏才算结束,东家又是一条烟,十份喜糖,工钱最低是二百元。七星点子班子里那个“背袋子”的师傅,向东家、支宾先生、同行的吹鼓手告辞后,大家喝过茶、闹过房才离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