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广东
- 精华
- 1
少校
阳新上将
 
- 积分
- 13084
IP属地:广东省中山市
|
|
大冶湖包围的阳新县竹溪洲村。记者 邱孝威 摄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 记者 易木生 罗臻)27日,记者来到环行大冶湖的第二站——阳新县氵韦源口镇。因大冶湖流入长江口要经过氵韦源河,氵韦源口镇因此而得名。
氵韦源口在历史上号称“江南第一渡口”,水陆交通极为便利。在黄石和大冶地区流传一句话:“船到氵韦源口,顺风也不走。”这话说的是过去旧社会时,许多商人行船到了氵韦源口后,即便顺风好赶路的日子,也要在此靠岸逗留一段时间。
竹溪洲村位于大冶湖的东北角,是整个大冶湖唯一的岛村,与氵韦源口镇区隔湖相望。从氵韦源口镇政府出发,途径315省道和大棋路,穿过3个村庄,弯弯曲曲半个多小时,再经过一条狭窄到仅容一辆车行驶的湖堤路,就到了竹溪洲村。
走进竹溪洲,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包围着村子的四面湖水,据竹溪洲村村主任黄习贵介绍,竹溪洲的湖域面积有近七千亩,但是却没有耕地,是一个纯粹的渔村。一眼望去,湖面上尽是长长短短的围杆,岸边和居民门前停着的一艘艘小船无不显示着竹溪洲渔村的身份。
黄习贵告诉记者,从祖上太公由江西到大冶湖打野鸭、最后在大冶湖落地生根已经过去了两百年,迄今为止,竹溪洲村男丁仍然没有一个杂姓,全都姓黄。有意思的是,村上有五兄弟,分别叫黄习甲、黄习乙、黄习丙、黄习丁、黄习戊,竹溪洲俨然变成黄氏家族一脉的“根据地”。
“有女不嫁竹溪洲,出去讨饭都没路。”竹溪洲的老人都记得当年流传颇广的一句戏言,四面环水、没有土地在当时就是跟穷画上了等号。
穷则变、变则通。上世纪80年代末,国家提倡农民围栏养殖,竹溪洲人选择了螃蟹。1993年,不到400人的竹溪洲人均收入就已经过万元,号称“鄂东南第一村”。
然而,好景不长,1995年后,随着螃蟹价格的逐年下跌,竹溪洲村民的亏损也一年比一年厉害,最多的时候每户亏损达7万多元。抵不住亏损的村民逐渐放弃养殖、外出打工,2006年,村里连最后一家养殖户也放弃了。
在征得全体村民同意后,村委会将所有湖面都承包给了私人老板养殖,每年可以获得90万元的租金。“村里每人每年发1300元,剩下的钱都用在村里的公共基础建设上了。”黄习贵说。
2004年,村里出资70多万元修建了通往汪仁镇的湖堤路,“以前我们去氵韦源口的镇上都得划上两个多小时的船才能到,”黄习贵说,尽管现在渡口依然被保留着,但是都变成了机动船,偶尔运一下车辆,“路修好了,出去方便多了。”
有了路,来游玩、垂钓的人也多了起来。从村口沿着环岛路前行,一路上看见不少来自汪仁、四棵甚至大冶铁矿的垂钓者。四棵居民胡礼辉专门开着车带朋友来钓鱼。“我经常来,10块钱一天,钓不钓得到鱼不重要,来这青山绿水间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也好。”胡礼辉说,唯一的缺点就是这里不好找,“第一次来也是走了不少弯路才到。”
古人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是对于竹溪洲村来说,“好景也怕路难行”。尽管景色怡人、水产丰富,但是却没什么人气。黄习贵认为,交通不便是竹溪洲村变成“净土”的主要原因。
从环岛路又绕回村口,在村口的另外一边,一条通往汪仁的水泥路路基已经修建完毕。“这条路一旦完工,我们到大棋路只需要15分钟。”黄习贵说,交通方便了,人气自然会旺。“城市发展了,竹溪洲不能不发展。竹溪洲村可以没有耕地,但是不能没有实体经济。”他指着村口一个已经围起来的大约占地3亩多的水面告诉记者,去年年底已经征得全体村民同意,准备修建农家乐,开发竹溪洲生态渔业休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