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为贯彻落实“黄石市支持阳新跨入全省县域经济20强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书记周先旺的重要讲话精神,及时反映全县“砥砺奋进全省县域经济20强”的强劲势头和发展成果,经县委宣传部策划安排,本报从今日起推出《阳新发展最强音》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4月27日,阳新县 源口镇宝钢项目征地拆迁指挥部的钟已嘀嗒嘀嗒地转向了13时,可工地食堂内却不见镇干部的身影。
“趁村民干活回家吃饭的空隙,镇干部们正忙着上门做工作去了。”食堂工友边做午饭边说。
不一会儿,以镇长陈迪顺为首的征地拆迁指挥部一班人回来了。经过一个多月的昼夜奋斗,昔日这些白皙的面孔,明显变得黑瘦多了,但个个显得精神饱满。
今年3月初,投资50亿元的上海宝钢年产120万吨彩镀板项目正式落户该镇,该项目是黄石市今年引进的最大项目,项目投产后可年创产值100亿元,年创税收5至8亿元,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面临的第一个紧迫的任务是,项目第一区块需征地300亩,今年6月1日之前,需完成征地拆迁94户。
为完成好上级交给的这个艰巨任务,满足项目用地,该镇由17名镇干部和镇直机关干部组成的拆迁专班迅速进驻该项目第一区块征地范围鲤鱼海村六组。这17名干部进村后长期像钉子一样钉在拆迁工地上,谁也没有休息过一天,住的是两间民房,显得十分拥挤,睡的是上下两层的高低床。
“拆迁工作是个老大难工作,作为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我们应排除万难,出色完成上级党组织交给我们的任务为天职。”在基层工作岗位上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的镇长陈迪顺说。
在拆迁任务分配上,镇长陈迪顺带头包7户,其他每人包5、6户,实行包评估、包签约、包过渡安置、包房屋拆除的“四包工作制”。
为确保搬得出,有房住,尽量减少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该镇已建起过渡板房100多套,还建楼正在抓紧建设。
但要让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的村民真正搬出去,他们一时还想不通,故土难离的情绪笼罩在他们的心头。
于是,这个有着400多人口的村头村尾便闪现着干部们忙碌的身影。
“你给我滚,我就是不搬。”一个拆迁户对上门来做工作的镇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熊晓光怒不可遏。
一连三个晚上,熊晓光仍坚持上门做工作。拆迁户不配合时他在门外一站就是一个多小时,他坚信村民是会通情达理的。他的诚心最终还是感动了这位拆迁户,最后该拆迁户同意搬到过渡房居住,400多平方米的房屋实现了顺利拆除。
镇长陈迪顺包保的一个对象户,有兄弟5人,这位对象户在兄弟中威信最高。陈迪顺先后7次上门做工作,没有丝毫进展。后来了解到,这位拆迁户与他的内弟关系很密切,于是通过多方关系,他内弟答应做他姐夫的工作,于是问题迎刃而解。由于这位拆迁户在兄弟中是个关键人物,于是出现了5个兄弟和2个侄子同时签约的感人情景。签约后这位拆迁户紧紧握住陈迪顺的手,动情地说:“开发是个大局,你能亲自上门,我无条件支持。”
这次拆迁,该村党支部书记张海明既是拆迁指挥部成员,也是房屋拆迁对象。他有兄弟9人,加上侄子,共有15栋房子。拆迁工作开始后,他率先拆掉了自己的房子,还积极做好兄弟、侄子及村民的工作。在做工作时,有一个弟弟将他“告”到了八十多岁的老母亲那里。母亲含泪说:“拆迁开发是大事,你们今生是兄弟,来生不一定是兄弟,工作一定要支持,房子还是尽快拆了吧。”于是,张海明的兄弟、侄子都在协议书上签上了名字。
当拆迁进展到最艰难的阶段,新港物流园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镇党委书记周国金,每天组织召开一次碰头会,分析形势、研究对策,并亲自上门做“钉子户”的工作。同时,在大病救助、子女就业、孩子转学等方面大力提供亲情服务,真正实现让利于民、善待群众、和谐征地、快乐拆迁。
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先后签约70户,拆除房屋20户,整个拆迁任务有望在5月10日前提前完成。4月28日,县委书记童金波对该镇干部顾全大局、吃苦耐劳、作风务实、敢于担当、高度负责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号召全县干部向他们学习。
通讯员 彭书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