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1
少尉
 
- 积分
- 1210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3-12-24 12:26: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创新激发正能量
——仙桃特色文化建设观察
发布日期:2013-12-24
仙桃日报记者严天凤
12月18日,工艺美术楼与陈友谅纪念馆同日在沔街开门迎客,仙桃特色文化传承创新又添新名片。
此前两天,《湖北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文化之核,助推仙桃发展步步高》的报道,并专题展现仙桃近年来继承和激活传统文化、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经验及成果。仙桃作为湖北省文化创新的鲜活样本,引来社会瞩目。
市委书记冯云乔强调,文化是城市之魂。我们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仙桃特色文化品牌,汇聚起文化创新的巨大正能量,助推仙桃跨越发展、科学发展。
一条街演绎一台大戏
在新落成的沔街工艺美术楼,麦秆画工艺大师邓友谱、邓小军,叶脉画大师刘长清,贝雕大师徐银枝,雕花剪纸大师马又甫等都拥有自己的一方“小天地”——一间工作室,四周挂满“得意之作”,供游客随意参观和选购。
“从前做梦都想推广自己的作品,但缺资金、缺平台,现在梦想总算变成了现实。”微雕艺术家彭学武说。让他“圆梦”的是今年8月成立的湖北沔街工艺美术公司,它由本地民营企业家李翠红注资500万元成立,旨在为本地工艺美术大师提供展销平台,推广“沔”字号的文化产品。以沔街为依托,该公司迅速整合起仙桃多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作为“湖北十大旅游名街”之一,3公里长的沔街已荟萃仙桃雕花剪纸、花鼓戏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沔阳三蒸、江汉平原皮影戏、沔阳善书、仙桃贝雕、邓氏麦秆画等近1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的沔街,已成为仙桃群众文化的乐土。今年元宵节和“七一”期间,沔阳会馆皮影戏和花鼓戏调演30天;“三八”期间,开展孝雅文化宣传;“五一”和“五四”期间,开展以“劳动光荣·青春无限”为主题的首届群众文化艺术节活动……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充实着民众生活,沔街的文化味越来越浓。
《抢老张》引来满堂彩
18日,市委书记冯云乔视察了正在施工的1000平方米戏曲演艺中心,并对我市花鼓剧团演出的戏曲小品《抢老张》获得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表示祝贺。
《抢老张》的获奖,标志着我市舞台艺术表演节目实现了国家级政府最高奖项零的突破。
这个小成本地方小戏,讲的是“三万”干部老张下乡挖塘,为村民解决实际问题,被三名妇女抢着请吃饭,最后还促成了一段姻缘。
湖北省群艺馆副馆长付群刚表示,在普通人的生活中发现、挖掘鲜活素材,“接地气”是该剧极富感染力的根本原因。
《抢老张》的获奖,是仙桃文化创新激发市场活力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群众文化枝繁叶茂,连续5年举办皮影戏调演活动,已形成皮影艺术团20多个,涌现皮影艺人近300人,多次赴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演出。今年我市还开展了首届农民风采文化展示月活动,激发了广大群众的参与激情。
一滴水能映射整个太阳。《抢老张》的出彩,让更多仙桃文化人找到了“感觉”。如今,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正在成为仙桃一项新的创新课题。
诵经典润物无声
4000名师生齐诵《论语》,如此震撼的场面,是仙源学校每周必进行的升国旗诵经典活动。
自2003年开展孝雅教育以来,孝雅文化便开始渗透到仙源学校的每个角落,仙源学校也由此成为仙桃孝雅教育的典范。
文化传承需要平台支撑。借助孝雅教育,仙桃“孝雅之乡”建设加速,渐渐积淀为一种城市文化。在这里,“敬老小孝星”、“敬老好儿女”评选活动连年举行,仙桃孔子研究会等文史资料整合与理论研究机构也相继出现。
仙源学校校长武家仿认为,“孝雅”作为传统文化精髓,是学生将物质消费转移到文化消费上来的重要精神动力。创新传承模式,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学校教育,是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好方法。
随着孝雅文化、花鼓戏知识相继走入仙桃中小学课堂,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结合点,正在我市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之路上持续发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