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9302|回复: 0

网湖区域文史景观漫谈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2

主题

12

帖子

56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56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 2014-7-16 12: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黄治文 于 2014-7-16 12:41 编辑

                         网湖区域文史景观漫谈           
   
脚迹斑斑,脚踏南山。南山笔陡,二十港口,港口北面,二十梁甸,上马蹄蹄,下马蹄蹄……”这首迷一般的学语童谣儿时曾带绐我无限遐想,然而几近不惑之年才明白,它不正是对兴国州腹地——富河下游网湖区域独特风貌的绝妙写征么?所以古老的兴国州、美丽的网湖总迫着我去揭起她神秘的盖头来
  

                                                            一、少年如梦之记忆   
    的确,富河、网湖,在我儿时的印象中如梦如幻,对它的理解既来源于自幼的耳闻目暏,也随着后来漫长的采风调研而步步深入,从而使我对它的热爱也与日俱增。
    富河、网湖最初打入我脑海的还是那些奶奶所教的儿歌:“金竹节呀,呯呯……下武穴呀呯呯……”,“八哥生蛋绿茵茵,担坦白米下南京……”,“船过武穴哟嗬耶,下龙坪啊呀嗬耶……”,正是这些富有水乡特色的儿谣,将孩提时代的思绪引向了江渚湖滨。十多岁后,当我随秋后开湖捕鱼的人群来到网湖西侧的石浮、观嘴(钟成观)一带时,所见到的网湖,碧波荡漾,水阔鱼肥;芦花摇曳,白帆轩悬;鸥鹭翔于蓝天,野鸭凫于水面;浩荡湖风撩得人心舒气爽,好一派如梦如幻的天然湖光山色。记得父亲还讲过,以往爷爷辈上汉口、下九江,没有大马路,都是通过富河、网湖、长江乘船走的。那时的网湖,庄门林立,灯火万家,是个四处渔火笙歌的水码头。听说从四川大山洞撑下来的大木棑伐都在那里进港舶宿或转卖。渔商兴盛,客贾云集,那时的网湖可真是江湖。

                                     二、水乡泽国之奇景
    如今,网湖周边的众多湖群有不少已经围垦,从前河湖一体的自然风貌肯定是难得一见了。然而,一九九八年长江大水,网湖、富河水满,与阳新城周边水域连成了一个浑然一体巨型湖泊,但正是这样一场并非好事的水患,几乎再现了它过去丰水期的原始面貌。当时我恰好在网湖开发区蹲点,时常从县城的大桥头登船出发,在一望无边的水面上直达网湖东岸,每次都为其壮美的景色所深深震撼。
    这时期,晴空下的网湖水域波澜壮阔,南抵富河南岸景色如黛的连绵群山,北接兴国镇周边交替排列的丘陵湖汊,一片汪洋恣肆,水面波涛滚滚。鸟盘旋而飞鸣声阵阵,船疾驶而过波痕十里。向东望去,可以看见长江南岸富河口两侧的大雅山、半壁山、鸡笼山等起伏山峦,和江北武穴一带大别山余脉的朦胧山影。一次,船至湖心还目睹了这么一剧奇观,当时网湖与宝塔湖交界的围堤出现了一道几丈宽的溃口,分洪的江水通过网湖在此往宝塔湖倒灌,导致宝塔湖的鱼群黑压压一片涌向这里来上水,拥挤的鱼群不断地高高跃出水面飞过溃口处的拦网,在沙鸥们的追击下,纷纷从宝塔湖一侧跃入网湖,把“鲤鱼跳龙门” 的好戏演示得风生水起。 雨后的网湖,四围青山如洗,峰峦叠翠,白云缭绕,湖面烟笼雾罩,宛如云梦之泽。傍晚的网湖景色更是迷人,从网湖向阳新县城归来的船上远远望去,可以看到西边富河上游方向依次排列开的宋家山、颜山、后山以及远处的幕阜山支脉,多彩的晚霞追着彤红的落日往山后仄沉,余辉撒满宽阔的湖面,网湖两侧的山村和湖滨小岛上吹烟袅袅。此景如画,让我想起宋代诗人王溉送给兴国州的诗句“只应唤作小西湖”。

                                     三、天生地造之环境
    “百湖之县”阳新,最大的湖是网湖。同时,网湖也是鄂东南乃至全省最低洼之地。正如俗语所云“阳新是个水袋子” 。的确,网湖就是阳新的“锅底” ,也正是这样,它才是湖北省弥足珍贵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其实,它不仅在地理上是阳新的“锅底”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富河下游的网湖区域还是阳新历史文化的渊源和鄂东南地区吴楚文化的中心沉积带。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人物事件为数之多、为时之早在鄂东南无出其右。文物风俗,渊薮于此。之所以如此,究其原因首先应该是得益于富河下游的网湖区域得天独厚的特殊地理和人文环境。
    从大的地理环境来看,富河下游地处于湖北盆地的东南出口。湖北南部与江西交界的幕阜山脉,和东部与安徽交界的大别山脉在这里交峙,在此形成了一个湖北东南部的“小三峡” 。湖北地势西高东低,地倾东南。一路奔出三峡、漫过江汉平原的长江,势必挾带江汉与洞庭之水加速倾向这个低洼的“东南之角” ,并经此峡口泄入下游的鄱阳湖区。隔山阻水的险要地势,使之成为长江中游自古兵家必争的吴楚边关;临江襟湖的低洼地形,使之成为稻香鱼肥、物产富绕的鱼米之乡。正如史典所言“守下雉之城……绝豫章之口。” “永兴大县,粮馈所仰。”
    从小的地理环境来看,网湖区域位于幕阜山北麓沿江最大的山间盆地——兴国州古盆地的东侧。它接纳了幕阜山北侧最大的河流——四百里富河以及众多小河的汇入,向东灌入长江。历史上网湖随长江水位而涨落,并沿富河两侧向上游形成众多湖串。在四面青山环绕的古兴国州盆地构成了一幅山崇水阔、云蒸雾绕、河湖交错、水脉纵橫、港口密布的江南水乡图景,倾倒过无数江湖豪客。

                                     四、可串可点之胜迹
    网湖周边的美景不可胜数,网湖区域胜迹同样难以尽述。由于这一地区地处古东鄂腹地,是南北文化区交界的边缘。历史上中原文化与苗蛮文化、楚文化与吴文化在此交锋与融合。横亘于鄂赣湘边界的幕阜山,既是这种文化流播的阻挡屏障,同时也是这样多种文化成分的交融和留存之所。至使其文化持色是如此丰富多彩,留下的历史文化迷团又是如此的扑朔迷离。许多精彩故事尘封在久远历史的长河里几乎难为人知。
    □鄂之龙渊——猪婆湖。
    网湖南侧有三大姊姐湖,沿富河南岸的群山相间排列,地跨木港、枫林、富池三镇,自西向东依自是犀湖、牛湖、猪婆湖。这三个其名不扬的美丽湖泊都隐藏有自已的神奇故事。其中,靠近长江的猪婆湖地形最为开扩,山形更为奇特。既有水质清澈的宽广水面,又有竹木青葱的平畴岗丘。置身其中,背靠数里之外的三面青山,放眼一望无际的网湖、长江,天地爽气扑面而来,的确是一方宝地。如果站在十几里之外的网湖西部,向东朝这边眺望,你会发现富河南岸的列列青山如同几条滚动的巨龙穿行在薄雾中,其清晰而逼真的龙头并排伸向猪婆湖,让人叹为观止。村民说那地方就叫“龙下水”, 是从幕阜山下来的龙脉,
    可令人费解的是这个湖为什么要叫“猪婆湖”? 或许也是觉得其名不雅,阳新有的人宁愿把它写为“舒婆湖” ,这就更令人费解了——“舒婆”岂有与牛、犀同列之理?此言差矣,其实也大可不必。在网湖南缘的三个姊妹湖中,犀湖最窄最浅,犀兽常过之,故名犀湖;牛湖较宽较深,水牛常浴之,故名牛湖,皆是合于情理。可是猪婆湖是其中最大最深的,下雉潭只有海拔8.7米,简直是鄂地之深渊,全省都没有哪儿比这更深了,难道猪婆是条龙?的确,这猪婆就是猪婆龙!而猪婆龙就是杨子鳄,鳄鱼是先民脑海中龙的畴形。猪婆湖就是一处龙潭。就阳新方言也有印证:阳新湖区人称肚子扁鼓的“四脚蛇”为“猪婆蛇”;称扒在地上打滚耍赖的小孩:“这鼍(to)子崽,跟猪婆缠泥一样。“鼍” 还是猪婆龙——扬子鳄的古语叫法。“鼍” 在《汉典》注释为:爬行动物,吻短,体长二米多,背部、尾部均有鳞甲。穴居江河岸边,皮可以蒙鼓。亦称“扬子鳄”、“鼍龙”、“猪婆龙”。 由于鳄鱼的习性是独居的,除了交配则不与异性接触,所以阳新人尤其喜欢戏称腼腆而不解风情的年轻伢,“个鼍子崽”。 也喜欢给男孩子取乳名:太鼍、细鼍。当然,鼍归鼍,也是龙,鼍龙。也颇有爱怜之意。
   □吴言越语——古鄂风
     起源于四千年前山西“鄂侯故垒”的夏代古鄂侯国,商周之间南移到了幕阜山北部。直到西周末,楚代之而立“鄂王” 时,其领地据《清武昌府志》记载,仍然约有今鄂州市、黄石市及大冶、阳新、武昌、咸宁、嘉鱼、蒲圻、通山、崇阳、通城等县市全境。幕阜山北麓作为鄂王故地,又大又深的网湖是鳄龙的渊泽也不足为怪,奇怪的是阳新人至今称“鳄”为“鼍(to)”,可这是个三、四千年前的商周之时的上古音。宋《埤雅》云:“(鼍)一名鱓,吴越人谓之鱓。”“鱓字,本音鮀(to),与鼍同”(何中岳《楚源流史》)。原来吴越人也称鳄为鼍,难道又是一句吴语?也真不知我们这里到底有多少吴言越语、吴风越俗。看来,此地与吴越难脱干系!几年前曾就此问题咨询省社科院长刘玉堂教授:我觉得鄂的位置如今指武汉,之前在鄂州,再之前在大冶西南“鄂王城”,更前应该在幕阜山北麓以至富河下游,它们全都是有赖于幕阜山脉之馈所孕育出的文明之果。刘院士说:“文明通常都是从小河流域走向大河流域,这是有可能的。”为进一步证实这些观点,有幸将此再询楚学研究所所长、湖师先秦文化研究专家蔡靖泉:吴越似从幕阜之鄂(所谓“东鄂”)发脉的,并且吴、越与鄂古音甚同,实是一脉(粤语话“越” 为“沃”)。既然学界认为“幕阜之鄂”是由“北方之鄂”随气候与战争之变渐移至此,那何尝不能再往南移?我们这里肯定就是吴越之地望。并且说就此我也问过刘院士。蔡先生说:他怎么讲?我说他不否定。他就说:哈……但愿以后的考古有更多发现。让从古老的幕阜山、富河、网湖吹出的鄂地之风大声的回答吧:是的,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铁壁雄关——古县城
   下雉县城位于网湖湿地南部的富河与猪婆湖边,是汉高祖刘邦六年所设下雉县的所在地,是阳新境内最古老的县城。当时的“县”相当于现在的“市” ,其范围包括“现在的黄石市区、大冶县、阳新县、通山县等”(董恩林《话说兴国州》)。西汉之初,在这里设此大县,充分说明当时富河下游的文明开发已是领先一方,或者在当时的军事地位仍然是举足轻重。
    然而单从军事意上看似乎也有令人费解之处,因为这里处于网湖、富河南岸,应该它的确是凭恃河湖、居南守北、以吴拒楚的良好选址,这样的例证从伍子胥起就有很多,然而,刘邦业已称帝统一中国,已是坐北守南,难道这里同样还有重要的作用吗?而到了孙权建都武昌(今鄂州)时,为何又要既保下雉又置阳新呢?
    据《兴国州志》载,历史上在比汉高祖还要早三百多年的春秋末期,吴将伍子胥就在网湖南岸一带立有多处营寨以拒楚。有所谓子胥营、子胥城、高陵寨、高陵故城、西陵故城之说。至今可以看到这一带众多的山顶上有古寨之遗迹,并皆有其名,如古寨岭、东山寨、铁岭寨、绵羊寨、汉牛寨等。其中,下雉湖旁的古寨岭上,有半塌的石头围墙环山一圈;犀湖边那长条形的东山顶上,更有残存的石头围垣沿山顶绝壁迂回圈延二十余里。可以说从幕阜山脉延伸到富河、网湖南岸的连绵群山和众多的山寨,在这里构成了一道古代吴楚军事上的铜墙铁壁。其中江关自然是东头江边的半壁山,陆塞就是网湖富河南岸的“三大姊姐湖”。其中犀湖、牛湖狭窄易于防守,只有开阔的下雉猪婆湖必成守防之重地。并且其环抱之中,左侧的猪婆湖水深且有鳄鱼,右侧的下雉平地高广且可筑城,面向富河、网湖、长江视野开阔,背靠枫林腹地又有纵深,而且可以襟带驰援周边水陆营寨。不二之重地,所以幕阜之脉首先要发的地方必然就是此地,一座鳄鱼都爬不上的高城必然在此拔地而起。不但伍子胥选择了这里、刘邦选择了这里,孙权也选择了这里。那么,早前的鄂侯、吴祖是否也选择过这里呢?无法不令人深思。
    远古难稽,信史可鉴。到了三国时期,吴主孙权都鄂之武昌(今鄂州)时,对都城周围辖地的布防设势,更可让我们了解到下雉的显要地位。晋《三国志》载:“权自公安都鄂,改名武昌,以武昌、下雉、寻阳、阳新、柴桑、沙羡六县为武昌郡。”这六个都城周边直辖县的排列顺序乍看似乎有些紊乱,实则不然。它体现了在以鄂州为都城的周边地区,依据地理形势恰当展开的布防特点。因为古书行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其正确断句可以标点为“武昌、下雉、寻阳,阳新、柴桑,沙羡。”也就是说分为三个部分合成:第一段是重中之重的江上防线,以“武昌” 为中心由近而远包括“下雉(今大冶、阳新二县中东部)、寻阳(含今武穴、黄梅、宿松西部)”。 第二部分是西南山区防线,也是由近及远包括“阳新(含今大冶、阳新二县西部和通山)、柴桑(含今瑞昌、九江县)”。 第三部分是西北部防线“沙羡(含今武昌区、咸安东部)”。三者形成合围之势,其中下雉、阳新、沙羡构成第一圈,地皆与都域武昌(今鄂州)相接。在这里可以看出:“下雉” 处于江上第一防线之首。并且,为了加强西南山区之防御,使下雉专注于江防,而从析出“阳新”。 更有甚者,为了确保“下雉要塞” 南面防守相对薄弱之虞,而扩大防区直至瑞昌、黄梅。印证此一要塞之重要的战例颇多,近如抗日战争之大武汉保卫战、清末之太平天国江防保卫战。时人妄言“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而刘禹锡的诗“王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更是说明吴之先主孙权的目光是何等之犀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