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5
版主
   
- 积分
- 3741
IP属地:湖北省孝感市
|
二郎店,今湖北省大悟县城。东汉时,此地属江夏郡西陵北鄙,建安(公元196年)间为曹魏领地。据史志家考证,这里扼南北驿路之要道,南至汉口、广州,北至河南、北京。当时只有三家供行旅客商住宿的小客店,既无地名,又无集市。三国时期,孙权得了荆州以后,因刘备的兵力已去四川,湖北北部暂时无兵防守,孙权为了防止北方曹操再度进兵,威胁东吴,便率领东吴大军到鄂北部设防。有一天孙权狩猎到此,问当地一老者,此地何名,那老者答曰“此地无名”,孙权(在家中排行老二)即说可叫“二郎店”。从此,此地就以二郎店名之,沿用至今。解放后县城从新城搬到二郎店,后改名城关镇,今天唯一保留着二郎名声的就是环河东的一条小街叫二郎街和二郎派出所(去年撤销了)。曾经的二郎中学也在2010年改称大悟一中东校区了!
二郎店以孙权射猎得名,并非杜撰,有史料为证。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孝感县志》:“二郎店在小河溪北五十里,相传孙仲谋曾射猎于此,名二郎,盖其行第也。”《乾隆一统志》:“新店在孝感东北一百二十里,地险僻,其南为二郎畈,相传孙权曾射猎于此。”《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2年重印)二郎庙市条:“在湖北省孝感县北百八十里环河西岸,相传孙权射猎于此。路通河南罗山县,亦名二郎店。”到清代末期,在镇南闸门的牌坊上写了“二郎店”三个斗大的字,经考证,“二郎店”三个斗大的字是当地才子傅养吾(又名傅廷浩)写的。此人虽出身贫寒,没有官职,但博览群书,才学誉满全省,很受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器重,曾带着秘书特来看他。这座“二郎店”牌坊一直保留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中期。
二郎店历经沧桑,屡遭战祸摧残。据镇上长者盛传,二郎店早在清朝末期兴修京汉铁路时,选择方案中有从九里关进湖北路经二郎店建车站。因清朝腐败,张之洞缺乏科学决策思想,而弃九里关走武胜关造成巨大浪费,二郎店失去一次发展机会。从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二郎店一直是敌我双方激烈争夺的地方,拉锯战不断,战火连绵,加之天灾横祸,人民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镇上居民中傅、方、熊、邓、张、聂几姓氏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其中傅姓占三分之一。镇上流传着“熊莫惹、傅莫沾,得罪了姓方的喊青天”。因熊姓团结不怕死,傅姓人多势众拳头棒,方姓官多势大,以方绍汉等几位黄埔军官学校毕业生为代表的方姓军队18条“斜皮带”加地方官员,权倾二郎店,威风八面。哪里有压迫剥削哪里就有反抗。1922年底共产党就在二郎店开展秘密活动,1926年二郎店农民协会成立,会址在白祠堂,共产党员率先领导群众向封建专制势力发动猛烈冲击,游行集会,农民高举犁头旗,手持大刀长矛、土铳、扁担、锄头,听农会干部演讲,游行示威,他们边走边呼喊口号“打倒列强”、“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实行二五减租”、“一切权力归农会”等口号,震天动地。1927年春,二郎店一带农民在共产党员、农会干部傅吉三、乐继韶、付少月领导下,没收了邓永玉、傅新泉、傅武臣等土豪劣绅的财产。土地革命时期二郎店是革命根据地,由付吉三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红色补充军第七师二十团政委兼副团长和苏维埃孝感邓平区(13区)主要负责人。区政府仍设在白祠堂。付吉三的家是共产党的秘密联络点,李先念、徐向前、徐海东、丁彩光、辜先锋、卫祖圣等许多领导人都到过他家。从1930年起红军多次驻扎二郎店。1931年付吉三受组织委托,赴汉口英租界购买枪支,用棺材装着运往苏区。在汉口二码头上船被国民党查出拘捕,在武汉被杀害。付吉三胞弟付伦君15岁在河南省参加红军,抗日战争,受新四军张厚文营长委派,在家乡二郎店以经商为掩护,为新四军筹集提供后勤保障,传送情报。付伦君为新四军提供大量枪支、粮油、食盐、布匹、医药等物资,遭到日寇拷打,被营救脱险。1946年中原突围后,国民党礼山县政府设在二郎店,大搞“清乡”,凡是与新四军有过来往的人,都说成是通共,予以捉拿严处。付伦君和新四军做过生意,被罚一万五千元,被迫卖掉仅有的两间屋和一块地,才凑足款保住性命。连年战乱,小镇人民大多数被盘剥整治得倾家荡产,无法生存,盼望早日得解放。
1949年二郎店获得了解放。抗战前镇上100多户,400多人,剩下80来户,不足400人。由于战争有的房屋坍塌,瓦砾成堆,杂草丛生,不堪入目。旧式狭窄的街道,矮屋夹着石板街面上深留着手推车辗成的槽痕,东后街的环河,水深河宽,木船北至三里,南至孝感、长江。西后街是一片良田,田边地角、山坡到处是油梓树和杂木树,街前屋后雀鸟成群,鸟语花香,镇上人多信佛教,街北角有三义庙,南边有东岳庙、娘娘庙、财神殿。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庙会唱戏,楚剧、豫剧、皮影、花鼓竟相登台,还有腰鼓、秧歌、武术杂耍、莲花闹,附近的民众都来烧香敬神。元霄节龙灯、龙船、竹马、高桥、狮子,街上一派热闹景象。镇南闸子门外立有熊氏牌坊、二郎店牌坊呈现古风古镇气魄。
二郎店虽小,饮食文化丰富,集南北之精华。镇上最有特色的北方风味是:杨老师付的千层酥油煎烙饼,香酥可口,久吃不厌;聂云庭的包子、花卷、烧饼;李少达的炭烤甜锅贴,香甜松脆,甜、咸瓮膛饼,风味奇特,越吃越想吃;钟自仁的汽水烙馍、麻花、散子、油条等。南方风味是:徐大发的肉膏、鱼丸、三鲜汤等;李世和的各种炒菜、煨汤、火锅;张氏的绿豆糍粑,薄软豆匀;方氏豆皮,薄匀香软,包上咸菜,经济可口等等。镇上饮食也吸引许多过往客商。
解放初,大悟县政府搬迁至二郎店,更名为城关镇,促使这个小店逐渐改观。各级政府为了利用千年古镇二郎店的知名度,将建新街的最大酒楼命名为“二郎酒楼”,聘请了徐大发、钟自仁等名师及传人主厨,县酒厂将产品商标定为“二郎特曲”,将相邻二郎店的乡镇命名为二郎乡,所辖单位名称前都冠以“二郎”二字,如:二郎中学、二郎修配厂等等。随着时间推移,二郎店通过历年的改建扩建,不仅面貌为之一新,更为重要的是由原宽5—6米,长约350米,总面积5250平方米,已经发展成为方园约20余平方公里,并拥有10余万人口的城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改制“二郎酒楼”易主不复存在,县酒厂倒闭停产,乡镇撤并,二郎乡被撤并进城关镇,其所属单位全部更名。现在已很难寻觅二郎店的踪影。早在70年代初,老红军辜守宽、汪忠诚分别从北京和武汉到大悟找二郎店,看望他们的老首长付吉三家人,因地名变更,他们刚来乍到几乎找不着北了。1988年一位台胞从台湾寄大悟一封寻亲信,地址写着“湖北省广水东二郎店”年轻的邮递员一头雾水,将这封信转到二郎乡辖内双桥等地和城郊双河店,碾转半个月后还是在城关找到收信人,邮递员说“原来县城就是二郎店”。九十年代初从二郎店赴台湾等地的方、付、刘等姓氏的老人和后代纷纷从台湾、港、澳、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东南亚等处回到大悟县城,许多后生带着前辈和同乡的托付,背着照像机、录像机拍乡景、录乡音,然而一些令老一辈留恋的地方都已面目全非。二郎店牌坊不知去向,方氏祠堂拆建成实验小学,白祠堂拆建成县法院、三义庙拆建成县一招,东岳庙、娘娘庙、财神殿拆建成县机床、修造两工厂,环河边成排的垂柳、河中的渡船都没有了,镇上最有特色的小吃千层酥油煎烙饼,炭烤甜锅贴,瓮膛饼等都已失传……。他们无不惋惜地说:“千年古镇二郎店的名声在海内外不知比大悟县和城关镇大多少倍!千百年的古迹被拆毁,令人可惜心痛。这是多么好的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今天唯一保留着二郎名声的就是环河东新建的一条小街叫二郎街和二郎派出所。搜寻二郎店踪影之举,引发人们一些觉悟,略叙如下:
一、尊重历史,保持地名稳定性。如汉阳县名镇“蔡甸”不论是县城还是武汉市的区,都沿用“蔡甸”地名至今不变。“二郎店”若不更名大悟县影响更大。
二、要有地名经济、地名文化价值观,拟定规划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补救和保留二郎店有价值的历史痕迹,为发展旅游观光,弘扬历史文化服务。
三、不能单纯图简便改定地名。如,黄陂站自古为南北交通要道的驿站。1947年12月10日下午3时,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解放军总部,刘伯承、邓小平、李先念、张际春、李达等首长在黄陂站祠堂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制定了反“围剿”战略部署。黄陂站决策为夺取全国胜利起到重要作用。这么重要的地名就用“黄站”两字简化了。又如吕王镇,据考证,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是人类居住地,春秋战国时期,曾是鄂北重要城廓和军事要地。相传大禹治水曾在此留下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而故禹王城,又传为古吕王所筑而改名吕王城。此地影响重大,是革命红城,该镇解放前参加革命队伍有5000余人,2000多名烈士。建国初有7名开国将军,是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上将的故乡。现以吕王镇命名妥否?应慎重研拟。要发挥地名的增值效应,为发展大悟老区经济作贡献。
王民权(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中国亚太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等)
周波
联系地址:湖北省大悟县民政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