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广西
- 精华
- 2
贵宾
独钓寒江雪
   
- 积分
- 5417
IP属地:广西河池市
|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 首席记者 梁坚义 记者 张友财)核心提示:自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黄石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346个,入社成员5.2万户,带动农户12万户,年销售总收入12.3亿元,培育出国家、省级示范社30家;市、县级示范社70家。
然而,在家庭农场咄咄逼人,农业经济主体日益丰富的今天,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因市场化程度不高、管理不够规范等因素,深陷“自身难保”困局。相比之下,大冶市毛铺富农原生态农林牧专业合作社却“一掷千金”,投资规模超过2亿元,建设生态养生园、生态农业园,建成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成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秘诀何在?
从望山兴叹到靠山吃山
一座山、一片畈也许很普通,但是打造一座山、经营一片畈,却有着不一样的风景。
龙凤山海拔455米,山势陡峭,因形似下山龙、上山凤而名。1.1万多亩山场涉及大冶刘仁八镇八角亭、天灯等村。
几年前的龙凤山几乎光秃秃的,唯一的杂果场也是“年年山火,年年打火”。高山峻岭,无利可图,人们只能望山兴叹。
2008年10月,龙凤山热闹起来。刘仁八镇八角亭村创业成功人士刘合伍、刘合佳、刘先舜等6人发起,携手136户村民,组建大冶市毛铺富农原生态农林牧专业合作社(下简称“富农合作社”)。
“风光好有什么用?又不能换钱。”对人们的疑问,富农合作社却打开思路:就是要用风光生钱,建设龙凤山庄生态养生园。
修路、开山、拓荒、绿化、栽果、建房、造景、创业……终于,路通了,山绿了,游人来了,龙凤山沸腾了!
从望山兴叹到靠山吃山,富农合作社把山上的风光变成手中的票子,社员户均年增收2万元,7个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增加3万多元。
思路一旦打开,“胆”就更大了。当一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还习惯躺在政府怀抱,或另谋生路或坐守摊子时,富农合作社又做了一件“傻事”——
投入巨资建设生态农业园,配套生态餐厅、田头超市、农产品交易中心、乡村旅游接待中心等,把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
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富农合作社的回答是:“有多少米做多少饭”,先做再说、做出样子。
刘仁八镇八角亭、天灯村周围有一处面积3000多亩大畈,这些年农田几近荒芜。富农合作社成片流转,自力更生,争取项目,将农田整理成渠渠相通,路路相连,成方成块。同时,在此建设大棚蔬菜、特色农业、有机水果、家禽家畜、花卉苗木、养殖垂钓等基地,建成农业生态园。
正因“做得在先,做得像样”,涉农部门主动扶持,商业银行上门授信。一家商业银行实地考察后,甚至主动提出一次性授信2000万元。
如今,依托“一山一畈”,富农合作社生态旅游、生态种植、立体林业、特色养殖、产品加工、农民培训、户外拓展等七大产业催生而成。社员从1个村到7个村增加到2028户,辐射农户5000多户,建成了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企业、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青山绿水小洋楼,天然氧吧人长寿,生态文明现代化,乡村胜似城里头。”这是一位城市游客在乡村旅游接待中心留下的诗句。
从自己种田到带动农民种田
村民黄玉桃在富农合作社务工期间,学会了种植葡萄技术,并萌生了自主创业的念头。去年,她在合作社的规划区域内返租了20亩土地,连片种植葡萄,如今长势喜人。
像黄玉桃一样,富农合作社带出的小老板有30多个,有的年收入突破10万元。
在富农合作社的农业生态园,农民或者社员可以返租土地,自主创业;也可以在此务工,增加收入;还可以外出务工,坐收租金或补贴。
合作社理事长刘合伍认为:合作社天天跟农民打交道,除了实在还是实在。流转的土地再多,流转的年限再长,也是“空架子”。他说:“合作社不是自己来种田,关键是带动农民种田,让农民致富。”
“红色土地,黑色产品,绿色家园”,这是富农合作社的发展战略。在农业生态园,富农合作社实行“五个统一”经营模式。即统一决策、统一生产、统一调度、统一价格、统一核算。其中,统一决策是对投资方向、经营范围、利润分配方案等重大事项,由理事会提出议案,交由成员大会表决。
最初,富农合作社从美国引进黑甘薯、黑玉米、黑花生、黑土豆、黑绿豆等“黑色作物”种植时,有社员对这种“黑”作物认识不足,不愿意合作。
后来,合作社通过签订协议,保证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格,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生产资料、统一回收加工、统一包装销售,打消了社员的种植顾虑。
以种植黑花生为例,农民自种自销,每公斤只卖到4-6元钱。但通过合作社加工包装,能卖到20多元。产量、品质上去了,销路也不愁,还有加工环节的利润返还,社员尝到了甜头,纷纷加入。
八角亭村有730家农户,就有658户自愿加入合作社,科学种植“黑色作物”,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社员刘会汉说,农民种植就怕风险,合作社肯承担这一风险,大家当然愿意干。
刘会汉今年60多岁,既是社员,也是产业工人。他家流转出7亩多土地,流转金加上种粮补贴,两项年收入3000多元。他还学会了种菜技术,当上了合作社的技术员,每月劳务工资还有2000多元。
村民胡远军没入社前,家庭年均收入不足5000元。入社后,他的爱人在合作社务工,自己外出务工,加上粮食补贴、利润返还,年家庭收入达到3万元。
和刘会汉、胡远军的爱人一样,社员在合作社务工,实行的是灵活考核、分配制度,不搞“一刀切”。比如考核,有考核经济指标的、有考核执行能力的;再如工资,有年薪制、有计件制等。
八角亭村刘贵湾长期在合作社务工的20多人,临时务工人数达100多,工作时长不超过8个小时,加班由合作社支付加班费。劳务工的“领头”刘会甲算了一笔账:湾子里务工人员可月挣10多万元,有的人月工资超过2000元。
从生产领域拓展到生活领域
“合作社更像一个家。”
55岁的郑涛原来是鄂州特钢的职工,后返乡承包龙凤山上的“凤山杂果场”。
命运几乎跟他开了一个大玩笑。杂果场一到冬天就”火烧连营”,457亩的果树、竹木栽了又烧、烧了又栽。无奈之下,2008年,他清算了资产,加入富农合作社,带领8名员工坚守林场。如今,有工资、有养老、有医疗、有培训。
如果说,富农合作社原来合作内容是专注生产经营领域,那么拓展到生活领域,又是一次创新之举。
这些年,合作社从民主管理、文化娱乐、养老医疗、资金互助等多方面,开始服务社员。富农合作社总经理罗伟才说:“社员需要的,我们都管。”
比如民主管理,合作社“不是理事长一人说了算,而是人人平等当家”,确保每个社员都有权力参政、有权力知情、有权力说话、有权力谋事做事,并且享受平等提拔、平等培训,平等待遇。
除此之外,富农合作社还筹建了义工养心楼、龙凤山大舞台,成立了《龙凤山民俗文化》编辑部。既为游客提供听农家戏、摘农家菜、吃农家饭的体验式休闲,又为社员做义工、搞娱乐提供了平台。
社员若入住义工养心楼,一周时间由合作社包吃包住,参加5天的劳动,2天休息观光;附近村庄的广场舞舞蹈队、龙狮队、楚剧团等民间文化队伍都可以登上龙凤山大舞台一展风采;合作社建立的扶贫救助金制度,以及多个高校的实践基地,为救助困难社员、培训入职社员提供帮助。
社员刘海南年老体弱,入社前老俩口一直住在低矮、潮湿、破旧的老房子。富农合作社借助新农村建设机会,启动扶贫救助金制度,不仅改造了老人的老房子,还助其办起便民店,兼管湾子里的祖堂。如今,刘家一年下来也有万把块的收人。
八角亭村村委会主任郑传雄说,村里的机耕路、路灯、村民活动中心、村庄整治、村风民风都有合作社的有形或无形之手。他感叹道:“合作社做了村里想做的事,社员想办的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