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产品,一年到头没淡季。”昨日,当新发塑料制品公司董事长付立新目送10几辆货柜车驶向武汉海关时,再次露出欣慰的笑容。付立新说:“没有新产品,用最先进的导航仪也找不到全球顶尖客户。我的产品只愁做不出来,不愁卖不出去。我的订单已排到一年后,利润也超过了两位数。”
付立新透露,他的销售地图已换了三次。第一次是在起步阶段的1992年后,第二次是在金融危机前,第三次是在国内外经济下行的这几年。
用付立新的话说,国内外经济“过冬”一回,他的销售地图就换一回,“越换销售半径越大,越换越能吸引全球业界领袖。”
在付立新看来,转型就是转场,就是让“智器”回归,让“重器”求智,让职场成为“淘金场”。
新发公司发明了一批国家技术专利,是仙桃无纺布赢得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缔造者和“操盘手”,拥有18条中高端生产线,医用制品等百分之百出口美国和欧洲市场,年出口创汇4500万美元以上。眼下,公司又在太子湖征地300亩,拟投入8亿元,新上4条高端无纺布生产线,在“保三进二”的同时,向全球无纺布单体企业综合实力第一名发起冲击。
新发的裂变透射出我市无纺布产业转型升级的耀眼光环。全市无纺布规模以上企业尽管只有110多家,核心竞争力却与日俱增,年销售收入225亿多元,从业人员10万多人,形成了从原料生产到制品加工、辅料配套、物流运输一条龙的产业格局,出口交货值占全国同类产品的40%,成为全国无纺布产业链条最完整、出口量最大的生产基地。无纺布产业两次进入“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百强”。
新发的裂变更像与市委、市政府在联手布局一盘更大的“棋”。市委、市政府提出,通过10年努力,重点培育1至2家产值过百亿元的无纺布产业龙头,发展一批产值过50亿、30亿、10亿元的无纺布骨干企业群体,形成实力雄厚、链条完整、技术领先的千亿产业板块,建成全球最大的无纺布制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打造全球无纺布之都。
在恒天嘉华总经理邓连华看来,这是无纺布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员令,也是企业“从红海驶向蓝海”的路径。
邓连华说,转型升级的原生点是创新。不创新,再打价格战,只能是经营地盘拼得血淋淋,经营业绩几乎无利润;不创新,就不可能“站就站在最高,做就做到最好”。
3年前,邓连华“牵手”全球纺织机械行业老大中国恒天集团,组建中国恒天嘉华公司,新上了一系列自主品牌新设备、启用了国内先进管理技术软件,与世界五百强宝洁、花王、尤利嘉等形成了战略合作伙伴,投资3.9亿元,引进了全球第三条、亚洲第一条双组份茉芬线。明年,公司的销售额将达10亿元。“这些年,我们就是在等待一个时刻的到来,参与业界法拉利赛,”邓连华说。
恒天嘉华是我市无纺布企业转型升级的缩影。中国产业用纺织协会会长李陵申这样评价:“恒天嘉华是仙桃乃至于中国无纺布企业的标杆。恒天嘉华已经获得中国非织造布工业‘奥斯卡’大奖。”
华光露峥嵘,万彩渐丛生。像立新、恒天嘉华一样,我市无纺布企业实现了“核常兼优”,绘制出转型升级的新版图:装备鸟枪换大炮,中高端无纺布生产线超过60条,制品加工先进生产设备达到3.5万台(套),年加工制品60多万吨;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品涵盖建筑、医疗、日用、环保、服装、电子、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产业吸附力与日俱增。仅华泰集团、兆基实业的进驻,就为彭场无纺布产业集群带来11.5亿元强力注资。一个以彭场为主的8000亩无纺布工业城呼之欲出,以张沟、杨林尾、长埫口、沙湖等地为两翼的无纺布产业发展格局加速形成。
由因索果难,由果索因易。当下的仙桃,无纺布产业“大转场”已转出业界“新走势”,也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新范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