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在城区还是乡镇,长效保洁既是群众的长久期盼,也是相关部门的目标所在。小范围掩埋、焚烧等传统方式已经适应不了社会发展和保护环境的需要,大量垃圾何去何从?怎么处理?
2014年,阳新县政府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纳入十项重点工作,决定在城区和8个乡镇建立9个垃圾中转站,将各区域范围内的垃圾进行集中、压缩后,运至黄石黄金山垃圾焚烧场处理。目前,除城区大型垃圾中转站外,8个乡镇垃圾中转站均已在紧锣密鼓建设之中,预计到本月底可全面完工,12月份可正式投入使用。
“压缩车间主体工程已完成90,工作室也即将进入装修阶段。”14日下午,记者在富池镇垃圾压缩中转站建设现场看到,中转站内的两大主建筑(压缩车间、工作室)已基本完工,工人正在加班加点赶进度。除富池外,三溪(覆盖王英)、龙港(覆盖洋港)、排市(覆盖富水)等3个双箱垃圾中转站和枫林、木港、洋港、黄颡口4个单箱简易垃圾中转站的建设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建设中。
此外,为了建立长效机制,阳新县委县政府原则同意以市场化模式开展城乡垃圾收运处理工作。据介绍,市场化运行包含全县19个乡镇288个村59.87万人口的清扫保洁、垃圾收集转运等。按照垃圾“谁产生、谁付费”的原则,镇、村两级需按人平28元/年筹集资金;未纳入的全县73个偏远村12.16万人口,由县政府按人平10元/年进行补贴,自行收集处理。全县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行资金年需投入4451万元,其中镇、村两级承担1676万元,城乡环卫一体化市场化运行于12月1日全面启动。(易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