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太子的人 于 2014-11-19 09:52 编辑
年少时,因为家境贫寒而辍学,开始养家糊口。在外打工十几年后,怀揣着5万元的积蓄回到家乡,利用大片大片被抛荒的耕地进行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不断滚动发展…… 今年,黄石开发区太子镇村民徐犹钱又投巨资,以万亩林场和修葺一新的90户搬迁民宅为主体,在该镇筠山上建起了别具一格的种植、休闲一体农家乐。 上周六,记者走进太子镇筠山,寻访徐犹钱的创富轨迹。 A、开货车、出租车,当了15年司机 当天上午,记者从黄石市区驱车一个半小时,赶到海拔500多米的筠山。半山腰,正在修建的一处农家乐和果满枝头的橘子树,顿时映入眼帘。看着眼前忙碌的景象和成片的果树林,回想起十几年来重回农村的创业经历,徐犹钱感慨万千。 今年45岁的徐犹钱,是太子镇四门村人。因为家庭贫困,读完一年级就辍学回家。“10岁时,因为偶然的机会,我被安排到镇文化馆流动电影放映队当助手,有机会接触手扶拖拉机,懂一点驾驶技术。”徐犹钱说,当电视机开始家喻户晓时,他就“失业”了。 凭借着开过手扶拖拉机的那点技术底子,徐犹钱后来顺利考到了驾照,开始在黄石市区打工谋生。从最初开货车到后来开出租车,徐犹钱开了整整15年的车,每月收入只有2000元钱左右。 B、重回农村种水稻,赚的是规模收益 虽然没读过什么书,但徐犹钱很聪明。“做生意要看大势,要看社会上需要什么。看清楚了,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徐犹钱回忆道,2000年前后,正是全国第二、三产业发展迅猛之时,外出打工人员增多,更多的农田抛荒,无人耕种。 他寻思,如果把这些抛荒田承包过来,进行规模种植,应该比在外面打工强。2001年,徐犹钱带着打工攒下的5万元钱回乡创业。 多方打听后,他决定承包太子镇朋畈村东风农场340亩已抛荒的水稻田,当年赚了4000元。两年后,徐犹钱承包的水稻田增加到了1000亩。2003年,种稻子的收益达到2万元。 C、村子整体外迁,他租下90户人家的旧房屋 徐犹钱尝到了规模种植的甜头,但2004年的一场水灾,将地势低洼处的水田全部淹毁,他一下子亏了6万多元。他开始意识到良好排灌系统的重要性,着手加以改善。 到2005年,他承包的稻田面积已有2600亩,同时还开垦了40亩鱼池养鱼,承包了170亩荒山种植意杨。 为提高耕种效率,次年他筹资购回4台机耕船、1台收割机、1台旋耕机。这一年,他还养起鸡、番鸭等家禽。“现在黄石不少有名气土菜馆的原材料都是我这里供应的,我们养的家禽、种的蔬菜、水果,品质经得起检验。” 在筠山的半山腰,徐犹钱这些年栽种的500亩桔子林已然挂果,进入收获期。“今年年初,我又承包了1万亩林场,租下了90户民宅和1所学校,这些都是太子镇原汪家垴村整体搬迁后留下来的。” 如何开发、利用这1万亩林场和这些被废弃的民宅?徐犹钱盘算:在这里打造种植、休闲一体的农家乐。林场以种果树为主,除了柑桔外,他还开始栽种柚子、杨梅、枇杷、桃子、板栗等果木,放养了3万多只鸡,修缮后的90户民居为前来休闲的游客提供住宿,目前都已通水通电,将来他还要在山上建超市、开餐馆,实行种养销售一体化经营。 D、成立合作社惠及乡亲 2008年,徐犹钱牵头组建了太子镇东风农场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入社种养业大户有80人,入社耕地面积1万多亩。 “村里留守人员基本都在我这里干活。除招了7个技术和管理人员外,还有固定农民工30人,他们每月的工资都超过2200元。”此外,他还聘用了一部分季节性临时工。 黄石市农业局蔬菜办主任梅再胜介绍:“徐老板经常请我们去他的生产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并给农民工培训。他那里种植水稻,基本实现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集中育秧技术、轻简栽培技术、机械插秧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先进实用技术的全覆盖,提高了水稻的种植效益。”每次请农业专家到镇里指导,徐犹钱都要带他们到有需要的农户家中作技术辅导。 斥巨资建设的农家乐,刚刚建出个大模样,徐犹钱就急于与人分享。“我欢迎市民朋友到筠山上来玩乐,近期可以免费采桔子,组团来的可以报销路费。我只希望把我的招牌打出去,让全黄石人都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