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 记者 张瑾)黄橙橙的木匣,白嫩嫩的豆腐,甜丝丝的豆香味,让人垂涎欲滴。谁能想得到,这看似最白净的豆腐,却有可能出自“脏乱差”的黑作坊。
自2008年起,黄石豆制品纳入市场准入制(QS)管理,然而6年过去了,豆制品作坊里的锅炉依旧浓烟滚滚。
本月起,黄石再掀整治豆制品市场风暴,这次能否彻底终结黑豆腐?
黑作坊百余家
一口小锅炉、一台磨浆机、几个豆腐模子,一个豆制品的小作坊就这样落成了。
技术简易,成本低廉,销路不愁。自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起步后,这样的豆制品小作坊便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由于这个行当技术门槛、资金门槛都较低,缺乏管理的家庭式豆腐作坊便大行其道。
为整治这一市场,确保市民吃上放心豆腐,2008年,按国家质检总局规定,黄石对豆制品实施市场准入制(QS)管理。
然而,6年过去了,据市食安办调查,全市目前拥有QS认证的豆制品企业只有5家,其中大冶4家,城区仅黄金山开发区1家。与“正规军”的势单力薄相比,豆制品小作坊的队伍呈零星分布态势,全市无QS认证豆制品作坊总量达到百余家,而豆制品经营户则更多。
正规军的败退
今年9月,黄石城区唯一一家获得QS认证的豆制品生产企业金豆香食品有限公司悄然打开了武汉的市场,一车车鲜嫩的豆腐运往武汉人的餐桌上,获得好评连连。
但就是这么一件喜事,金豆香总经理余仁洲提起时却是语带无奈,“去武汉是没有办法,我们在本地市场上,拼不过小作坊啊。”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此前老字号上窑豆腐和太子豆腐,也都有过类似的经历:红了近半个世纪的上窑豆腐被挤兑得关门大吉;素有“荆楚一绝”之美誉的太子豆腐也被逼打道回府。
“正规军”与小作坊数次短兵相接,要么败走麦城,要么不得已转移战场,说到底,还是价格不占优。受传统消费习惯影响,不少消费者关心的只是豆腐的价格是否便宜。以当年灵溪产的太子豆腐为例,每块成本在0.8元,而市面上的普通豆腐每块才卖0.5元,显然没有价格优势。
然而,小作坊的价格优势,却是“正规军”无法触碰的雷区。与在阳光下的“正规军”不同,小作坊一直隐藏在监管的真空地带,惯于与监管部门“打游击”,这样一来产品质量优劣与否,只能全凭良心。于是,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不要说简陋的生产场所里缺乏防护与消毒措施,在生产过程中掺杂使假,用低廉的劣质豆子以节省成本,已成为业界心照不宣的“秘密”,而一批批“黑豆腐”也就此流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