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后:“变味”的机关饭 改革开放前,中国人吃饭的大问题一直是农副产品紧缺。改革开放后,产品供应问题不再明显,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却日渐浮出水面。 1978年,新华社记者李尚志试图采访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的胡耀邦。在与一些老同志沟通时,他惊讶地发现,胡耀邦每天中午都在机关食堂排队买饭吃。那时,食堂沿袭自大锅饭时代的粗糙质量与服务意识,已多为机关职工所不满。 到1984年,中央直属机关部分单位推行企业化管理改革试点。随着中央逐步放权,加之199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机关后勤服务被迅速推向了市场。 各机关食堂纷纷完成了由计划经济时代靠中央全额拨款,到市场经济时代定额补贴,甚至全面实现市场化的转变。 这种转变生出两个面向。一方面,部分机关食堂对外开外,以不同形式面向社会营业,增加创收。如曾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十佳食堂”的水利部机关食堂,除一般性供餐外,还制作成品、半成品食物向职工出售,以减轻其家务负担。流向市场的盒饭外送达日均400份左右。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的餐饮也依托于此。 有些地方机关食堂甚至专门为企业开展服务,如2000年时,安徽省委机关食堂便主动向古井赛特商城提出合作需求,为其提供快餐服务。 除对外营业,另一方面机关食堂引入社会化的专业餐饮服务公司。如2002年,苏州市行政中心食堂则由苏州大鸿运酒楼和紫金城大酒店承包经营。 2010年初曾有媒体报道,成都市锦江区机关公务员享受“一元餐”,成为公务员优厚福利的例证。而杭州市政府食堂,在“最贵荤菜3.8元,素菜5毛”的基础上,更有两个硬性指标:不涨价,以及每月8款以上新菜。 2011年1月26日,在由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爱卫会发布的评选通知中,针对中央国家机关健康食堂的评选,核分标准达49项之多。中石油集团机关食堂,自2006年便设下从采购到尝膳的10道关口,为食品安全卫生把关。 同时,部分机关食堂也引入了“专供”产品。在拥有产权的前提下,自主进行食材采购,同各类地方生产基地、蔬菜果品公司等的合作比比皆是。如北京留民营新世纪养殖场的禽蛋特供中央首长,湖北京山轻机集团国宝桥米有限公司的桥米则特供省政府、粮食局、农业厅等部门。 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渴望共享中央机关单位的优质资源。 2009年11月,国务院民政部曾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意见》,鼓励社区内或周边单位向社区居民开放内部食堂等公共设施。 首家对外开放的机关食堂,即国家广电总局新302食堂,于2011年3月面向月坛街道的老人开放。该食堂恰好位于月坛街道社区内部,竟成共享孤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