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中士
 
- 积分
- 395
IP属地:湖北省天门市
|
记者 吴军
刚吃完午饭,杨文华就带着自己的草台班子唱了起来。在洪湖市代市镇关庙村临时搭建的戏台下,迅速聚集了上百号人,好不热闹。
杨文华是黄潭镇复兴村人(过去曾叫庙湾村),他带领的这支乡村民间剧团——黄潭花鼓戏剧团,长年奔波于天潜沔、洪湖、监利等江汉平原各地农村,每年为乡村群众演出六百余场。每到一处,戏台一搭,锣鼓一响,观者如潮。一路走来,他们在江汉平原农村撒下一路欢乐。
新中国刚成立,庙湾村村民因为非常喜欢花鼓戏,群众就商量着让孩子们学唱戏。他们从潜江请来当时有名的“曾连儿”师傅,村里的一二十个孩子开始跟着曾师傅学唱花鼓戏。不久,戏班子就搭起来了,成了现在这个剧团的前身。
“我的伯父杨飞明在1953年创立戏班子,我父亲接过来,现在到我这。”杨文华说。“以前,往往是这边刚唱完,就连夜赶到下一个演出点,还经常出现抢‘箱子’的现象,相邻的两个村为了争抢戏班子,一个村抢了演员的箱子,一个村把演员留在那里不让走。演员忙得连下妆的时间都没有,有时候就干脆带着妆、穿着戏服,直接从这个村赶到另一个村演出!”
然而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受电视及流行音乐的冲击,戏曲艺术演出市场逐渐萎缩,花鼓戏演出跌入了低谷,剧团濒临解散。1988年,杨文华的父亲去世了,还在采购站上班的杨文华和妻子杨翠红商量后,决定接手剧团,“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剧团是几代人的心血,希望不辜负老一辈人的希望,把花鼓戏这一传统文化继续弘扬下去。”
说起来容易,可是如何保证一个剧团正常运转,并赢得市场呢?“过去每年翻来倒去的就只有那么二、三十个剧目,群众都看腻了,谁还会请我们演出?”杨文华决定从剧目入手,除了对传统剧目进行整理外,他和大家创作了一批反映家乡变化、歌颂美好生活,具有现代元素的新戏。有时候,还将热门的电影、电视剧改编成花鼓戏进行演出,同时还增加了渔鼓戏、现代歌舞、戏曲小品等,目前,演出剧目多达200余个,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为进一步提高演出水平,杨文华一方面想方设法吸引年轻演员、知名演员加入到队伍中来,拓宽戏路、推陈出新;另一方面,逐年投入50多万元,添置了舞台、服装、道具、灯光、音响等设备,使戏曲观赏性得到进一步提高。目前剧团的演出范围越来越大,除了省内各周边县市,还发展到湖南等地。
五十六岁的饶四平是团里的“丑角”。他是团里的老成员,从10多岁开始唱戏,一直到现在。“剧团有时候一天要演出三四场。现在要请我们演出,得提前三四个月预订!有时候实在忙不过来,就把剧团一分为二,同时在两个地方演出。我们每年有一多半的时间都在外地唱戏,我已连续8年没在家过春节了,但只要群众喜欢听,我们就要唱。”
“现在剧团在附近几个县市农村影响力很大。出场次数多了,演出质量提高了,演员的收入也成倍增加,现在大伙干劲十足。”杨文华高兴地说。
谈到下一步的打算,杨文华说:“我们希望能把戏唱得更精彩些,把我们的剧团做成天门乃至湖北最受群众欢迎的剧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