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市镇牲猪养殖户抱团经营适应市场 牲猪养殖是我市传统养殖项目,其具有明显的高投入高风险市场特征,对此拖市镇鼓励养殖户抱团经营适应市场,积极调整猪群结构,做好防疫消毒管理,降低养殖成本。拖市镇“逢滞不丢”的市场经验成功地让养殖户走出了低谷。 2005年,牲猪收购价跌到每公斤6.4至7.6元,2006年3月,肉价更是跌到了最低谷,每公斤仅为5.6至6.2元,牲猪市场低迷,很多大型猪场都难以为继,同样拖市镇牲猪养殖业也受到了的强烈冲击。 养殖业走向规模化是大势所趋,习惯了一家一户养殖模式的农民怎样才能有效分享养殖业产业化的发展成果?随着养殖业规模化发展,单家独户单打独斗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2008年4月,“天蓬养殖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并很快发展社员1512户,注册资金超过2140万,资产总规模达1.5亿元,带动拖市镇及周边乡镇社员500多户,年出栏牲猪8.2万头,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有185户,10万元以上的50多户,20万元以上的20多户。合作社通过组建养殖协会,加大养殖户经验、技术的交流,提升养殖管理水平。通过建立市场信息平台,及时为养殖户提供信息服务,规避市场风险。目前,全镇80%以上的牲猪销售到武汉、广州等地。 与此同时,为了促进养殖产业化快速发展,在拖市镇,一个养殖规模达10000头的原种猪场,一个人工授精中心站和一个饲料加工厂相继成立。拖市镇通过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和引进适合的优良种猪,先后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从武汉天种、金林等地引进长白大约克种猪、杜洛克种猪等,通过自繁自育,每年可出产二元杂母猪4000多头,优质瘦肉型商品猪6000多头。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 +农户”的养殖模式,从品种的繁育、猪场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的养殖管理等方面进行统一管理,打造绿色养殖基地。 截至目前,拖市镇已形成2个标准化生猪养殖基地,生猪养殖专业村18个,年出栏13多万头,年销售值近2亿元,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天门电视台2015年1月8日《天门新闻》或天门广播电视台网络频道2015年1月8日《天门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