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广东
- 精华
- 5
贵宾
阳新仙岛湖水手
   
- 积分
- 12818


IP属地:广东省惠州市
|
发表于 广东省惠州市 2015-1-12 13:02: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时值石瑛先生逝世69周年之际,昨日,他的孙子、武汉理工大学教授石聿俊偕夫人一起,回到了石瑛先生的出生地——阳新,倾听家乡人讲述爷爷这一生的故事。
“他有一个雅名叫‘石头’,是孙中山给取的,而且,他们俩还在一张床上睡了三个多月呢!”在学习辛亥革命元勋石瑛先生精神的报告会上,原县人大副主任、富川诗社名誉社长黄继烈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述了石瑛与孙中山的革命情谊以及两次赴欧求学和先后任湖北省建设厅厅长、国立武昌大学校长、南京市市长等经历。
就任湖北省建设厅厅长期间,石瑛先生力排众议,拨出巨款兴建了我县 源口至海口江堤。甲戌乙亥年阳新大旱,饥民无数,担任南京特别市市长的石瑛先生忧心如焚,拿出所有积蓄一万元大洋购买粮食,然后用船队将粮食从南京运到富池口,再进入富河。当时,阳新老百姓各家各户都分到了数十斤粮食。
石瑛,祖籍阳新县王英镇,出生于阳新县燕厦乡(今划通山)。清末举人,留欧博士,曾任孙中山先生机要秘书、民国临时中央政府禁烟总监,历任第一届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北大教授、国立武昌大学(即今天武汉大学)校长,广州和上海兵工厂厂长、湖北省和浙江省建设厅厅长、南京市市长、国民政府铨叙部部长、湖北省参议会会长等职,素有“民国怪杰”、“湖北圣人”、“布衣市长”和“民国第一清官”称号。
“在教育方面,石瑛先生积极倡导和推行‘读书不忘救国,救国必须读书’的理念,他不仅是武汉大学的奠基人,还是南京普及小学教育的先行者。石瑛先生对家乡的教育事业也十分关心。1923年,在北大任教的石瑛先生回乡探亲时,曾步行20余里视察燕厦长滩高小(现已划归咸宁通山),并到课堂听课,与教师一起座谈学科建设及学校管理问题。在动荡的年代,阳新中学被迫停办八年之久,石瑛先生为此多方奔走。1935年,在他的努力下,学校终于以中正公学的名义恢复办学,之后易名为阳新县初级中学,儒学薪火才得以继续传承。”仪式上,县教育局局长柯友国致辞,赞颂了石瑛先生的爱学爱国事迹。
“祖父石瑛原本打算退休后为家乡建一所小学,没想到还未完成夙愿就离世了,现在我们这些石瑛后人,希望以捐建石瑛像以及成立石瑛济困助学基金的形式,支持家乡教育事业发展,帮助完成心愿。”石茝芳深情地讲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