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byht 于 2015-1-11 14:08 编辑
未知死,焉知生。人啊!一生的故事再怎么演绎,最后浓缩起来的就是墓碑上简单的那么几段;一生走过的大地再怎么广袤,最后拥有的只是一抔黄土。 汉王陈友谅墓 汉王陈友谅墓是武汉市唯一的封建帝王陵墓,在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南侧,墓地规模不大,位置也比较偏僻。坟是圆形的,用淡黄色的石头砌成,墓高2.2米,墓基周长12米。前面的墓碑近一米高,在坟的两侧各有一个亭子,右边还有一个刻着字的铭碑。牌坊前额书“江汉先英”,后额书“三楚雄风”。1956年,陈友谅墓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这样一个在历史上曾经呼风唤雨的农民起义领袖、大汉政权皇帝,身后着实凄凉。这落满枯枝败叶的陈友谅墓与长江大桥上车水马龙的喧嚣相比,也显得凋零冷清。每天这桥上南来北往的过客,谁又会想到?在他们脚下还长眠着这么一位曾经吒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呢! 成也一时,败也一时。有人曾写过一首《谒陈友谅墓》的诗:“南北架长桥,上下通双道。堑烟波笼夕阳,隐隐鱼龙啸。昔日统千艘,今剩余晖照。败寇成王走一遭,不枉人间道。” 陈友谅(1320—1363),湖北沔阳人,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人物,大汉政权的建立者。他出身渔家,因不满当道,投奔徐寿辉红巾军,因功迁统军元帅。1359年,陈友谅挟徐寿辉迁都江州(九江),自称汉王,屡与抗元之朱元璋争地交兵,一度进军至南京采石矶一线。1360年,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建都江州,国号汉,年号大义。次年,朱元璋克江州,陈退都武昌。1363年,与朱元璋决战于鄱阳湖,陈友谅在战乱中因流矢中箭贯穿眼睛和头颅身亡,终年四十四岁。其部将张定边葬陈友谅于武昌蛇山南麓,并护其幼子陈理返回武昌,立陈理为帝。1364年,朱元璋兵临武昌城下,陈理出降,历时四年的大汉政权瓦解。同年,朱元璋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来到陈友谅墓前,并手书“人修天定”四字。 陈友谅墓安葬于此,也算得上是英雄配名山了。这位曾经威慑一方的元末农民领袖,躺在这里已经600多年了。现在有些老人还多多少少都知道一些有关陈友谅的故事。单说说沔阳三蒸。 在陈友谅的家乡仙桃(老沔阳)有一道名菜——沔阳三蒸,相传与陈友谅有关。 起义将士们在湖泊生活,弄不到新鲜蔬菜,天天吃鱼虾螺蚌也容易吃腻,也腥味重难以下喉。再加上炒锅又大又深,菜多炒不转,上面还是生的,下面已经糊了。 传说,陈友谅率领的起义军攻陷沔阳县城后,他的妻子张风道为犒劳兵士,亲自下厨,别出心裁的将肉、鱼、藕分别拌上大米粉,配上佐料,装碗上甑,猛火蒸熟。蒸出的肉、鱼、藕味美质融。起义军吃上这样好的饭菜后,士气大振,经常打胜仗。柴桑一战,大挫元军,从而促成了陈友谅在九江称王之举。 后来,蒸肉、蒸鱼、蒸藕这三蒸成为地方的一道名菜,也成为仙桃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如今的仙桃,沔阳三蒸在民间宴席上总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人们广为流传的一种饮食文化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