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们看来:工作得一次到位,不想将就,不像原来毕业生那样奔波于招聘会,也不想被坐班束缚,而是自己开网店、开培训班、搞设计、兼职做几份工……连日来,记者采访发现,这些“隐性就业”形式在“90后”高校毕业生悄然兴起。 对此,黄石高校就业专家表示,现在的毕业生因生存压力不大,总是想一步到位,找到心仪的工作,如果找不到,宁可选择灵活就业。 调查:年轻一族热衷“隐性”就业 1990年出生的伍世浩是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六祖镇雅冈村人,2014年6月毕业于湖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毕业时,他找了一份电商的工作,但只做了3个月就辞职了。辞职后,伍世浩就利用家乡产蜂蜜的优势,开始在网上卖蜂蜜,“目前也只是测试阶段,但第一个月就有1万多的营业额。”伍世浩说。 今年6月份即将毕业的小吴拒绝了家人帮忙找的一份固定工作,她瞄准了“微店”,成为活跃在朋友圈里的“微商”,做护肤品、零食代理,还自己做手工皂卖,在微信上发展客户,买家下单后通过物流发货。“我挺喜欢做手工的,现在也能自己养活自己,干嘛非要找一份固定的工作呢?”小吴说,这样很自由,有时候想出去旅游,也不用请假,更不用看人脸色,也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大学毕业生有这种想法。而90后中隐性就业的大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不错,可以短期不用担忧生活而自由支配时间,他们认为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不容易,不如尝试做感兴趣的工作,很多人从事着微商、网店、设计类等工作时间比较灵活的职业。 现状:难以得到家长的认同 90后姑娘小程去年从武汉一所普通本科毕业,家人还是找了关系将她安排到一家知名大企业工作。小程去公司报到后,领导给她安排了相对轻松的文职工作。入职后的生活,除了工作环境给小程带来的压力之外,让她觉得最痛苦的就是不自由。工作单位每天早上8点必须打卡登记,上班第一个月,她就因为迟到扣掉了300元钱的工资。“我喜欢跳舞,大学时是舞蹈队的队长,平时有时间就到处跑商业演出的场子挣钱。”小程说,好友开了一家演艺公司,专门承接各种商演活动。在好友的盛情邀请下,小程接了很多跳舞的商演。今年春节前夕,小程萌生了辞职的念头,她想一门心思接商演跑场子。家人和身边的朋友得知小程的想法后都觉得她“疯了”。但她还是毅然向领导递交了辞职报告。 尽管对于小程来说,隐性就业表现了她选择自由的勇气,但是是家长对她的要求还是谋求一份稳定的工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多毕业生自身可以接受隐性就业,但他们的家长和亲属多半不赞同他们的选择。家长们觉得没有保险等福利,年轻时还无所谓,但想到将来生活没有保障,特别是收入较低的隐性就业族,在家人眼里几乎等同于“不务正业”。专家:应纳入社会保障体系“隐性就业的学生逐年在增加。”4日,湖北师范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王舒怀说,隐性就业是没有按照规范就业渠道获取固定职业的一种工作和生活状态。选择这种方式的大学毕业生们由于没有和同龄人一样得到一份固定的劳动合同,他们通过拆分时间,打上几份零工,可以得到不错的收入。 据了解,湖北师范学院2014届本专科毕业生4418人(其中本科生3938人,专科生480人),其中灵活就业的有953人,灵活就业率21.57%,自主创业的有24人,自主创业率0.54%。硕士研究生91人,灵活就业21人,灵活就业率23.08%。湖北理工学院2014年学校毕业生总人数为4423人,自主创业率是1.29%。“现在学生协议就业率是逐年增高的,也有学生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湖北理工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处处长阮启刚说,面对眼前的就业形势,隐性就业确实解决了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但是这只是把问题和矛盾后延了,隐性就业还存在诸多隐患,他们的社会定位、工作性质、劳动权益、社会保障等问题都处于模糊甚至无序的状态。应该将隐性就业族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从制度的层面给予他们更多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