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干粮火烧粑 老板有大老板,也有小老板;作家有大作家,也有小作家。我喜欢写作,自己就连一个小作家都不是,律诗不会写,小说不会扯,尽是把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回忆翻出来唠叨。 我出身在农村,写乡土记忆的经历,犹如点戏唱戏一样,“锅里的粑粑赶熟的捡”,这成了我写作的一大乐趣。这不,此时的键盘又锁定在了家乡千年干粮火烧粑的敲击上。 在江汉平原乡间,有一种吃了千年还没吃够的美食干粮,这便是圆溜溜、色香味俱佳的火烧粑。 火烧粑是一种通过将发酵的面团,揉成圆圆的粑粑后,再放到锅里去干炕的方式做出的干面饼。火烧粑的直径有如菜碗口大,厚度大致在小半拃左右。 江汉平原乡间做火烧粑,主要是图省事。炕上几个火烧粑,出远门时装在布袋里背上,十天半月也不会发霉变质变味。吃时,掰几块下来,干啃、热水泡均可,既填饱又耐饿,简单方便。 在我读高中时,星期天回家带米,米袋子里总要塞上一两个家里做的火烧粑,带到学校里。肚子饿了,就和同学们分着去吃。 江汉平原的火烧粑,当属天门张港最为有名,外壳呈金黄色,脆而不糊,内肉呈粉白色,软而不粘。尤其是外壳粘上芝麻,香味扑鼻。 火烧粑的制作要通过和面、揉面、炕熟三个环节。和面时,将面粉和老面放入盆中,加水和成面团后,用湿布缦住,以防干面子,待到面团初步发酵后,再去将面团揉成粑粑。揉成的一个个粑粑摊在簸箕里,放时,在簸箕里撒些面粉,以免粘连。摊在簸箕里的粑粑,撒过芝麻后,用干单衣服盖上,如汗衫、白士布褂子都行,好让面团进一步发酵,以发酵到面团内出现均匀的蜂窝眼为宜,时间发长了,炕出的火烧粑会有酸味。炕火烧粑用的是穰柴,如麦草、谷草。把簸箕里的生粑粑用双手托住,贴在锅边,但锅心里要保持有少量的水,炕至面团的颜色发黄,即可翻面,至两边的面皮变硬时即熟,此时的火烧粑已散发出缕缕面香,从锅里捡起来,就可以吃了。 火烧粑可当主食,弄点汤汤水水,边吃边喝,可顶上一硬餐。 种田人一人三餐的茶饭,当然还是吃热的好。冷了的火烧粑吃起来外壳难嚼,去加热火烧粑可以切成片,像炕糍粑一样到锅里去炕热,也可以将冷火烧粑放到灶膛里去烧。烧时,先用火钳把灶里的余火扒开后,把火烧粑夹进去,用火灰盖严,等一会夹出来,拿在手里拍去灰,火烧粑焦黄锃亮,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即使时烧糊了也能吃。吃了这糊粑粑,还可以增强消化。 说到火烧粑的由来,先讲一个小故事。古时候,军队在行军作战时,带兵的只发给士兵面粉,而没有做饭的锅。于是,士兵们想出了放火烧山,把石头烧热后,将和好的面团,贴在滚烫的石头上去烤面饼的办法,用以充饥。这也许是火烧粑最古老的叫法。 火烧粑的制作,也有不同。江汉平原有些地方在做火烧粑之前,先把面团放在锅里干炕,炕到半熟后,再用荷叶包,拿到灶膛里用火烧,烧熟了才能吃。 无论如何,火烧粑都离不开火烧。依本人愚见,锅里炕熟,冷了在灶膛里,用火灰去加热火烧粑,这大概是江汉平原乡间的火烧粑,其叫法的由来。 火烧粑,泡又泡,明火炕,暗火烧;千年干粮火烧粑,百吃不厌好味道。 (文/张才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