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晴雯呜咽”中的三个词的理解(下) 童力群 2015年3月9日星期日 四、宝玉的“吃胭脂” 宝玉有个难以改掉的习惯——“吃胭脂”——实为接吻。 第十九回写道:“袭人道:‘再不许毁僧谤道,调脂弄粉。还有更要紧的一件,再不许吃人嘴上擦的胭脂了,与那爱红的毛病儿。’”在第十九回之前,宝玉肯定吃过袭人“嘴上擦的胭脂”,以后对袭人不敢如此了。 在第十九回以后,宝玉改掉了“吃胭脂”的毛病没有呢? 第二十三回写道:“金钏一把拉住宝玉,悄悄的笑道:‘我这嘴上是才擦的香浸胭脂,你这会子可吃不吃了?’” 第二十四回写道:“宝玉便把脸凑在他脖项上,闻那香油气,不住用手摩挲,其白腻不在袭人之下,便猴上身去涎皮笑道:‘好姐姐,把你嘴上的胭脂赏我吃了罢。’一面说着,一面扭股糖似的粘在身上。鸳鸯便叫道:‘袭人,你出来瞧瞧。你跟他一辈子,也不劝劝,还是这么着。’袭人抱了衣服出来,向宝玉道:‘左劝也不改,右劝也不改,你到底是怎么样?你再这么着,这个地方可就难住了。’” 可见宝玉没有改。 晴雯一直没对宝玉下过不准“吃胭脂”的禁令,就难免此事了。我想,《芙蓉女儿诔》里说的“亲昵狎亵”,最严重的应莫过于“吃胭脂”(接吻)的行为。 五、说“道理” 第七十七回写道:“晴雯呜咽道:‘……今日既已担了虚名,而且临死,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我当日也另有个道理。……’” 这“道理”因“已担了虚名”而言。晴雯担了什么虚名呢? 第七十七回写道:“晴雯呜咽道:‘……我虽生的比别人略好些,并没有私情密意勾引你怎样,如何一口死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虚名”就是“私情密意勾引”宝玉的“狐狸精”。 怡红院的大丫鬟,与宝玉一起洗澡,与宝玉同房睡觉,都是应尽之责。她们嘴上的胭脂被宝玉吃了(实为接吻),乃迁就宝玉自小就养成的习惯。因此,这三种事情,都不能算作“勾引”。比这三件事严重的事,应是“云雨”之事。 《红楼梦》里的所谓“道理”,往往是“特殊的行为”的代名词。 第三十四回写道:“王夫人听了这话,如雷轰电掣的一般,正触了金钏儿之事,心内越发感爱袭人不尽,忙笑道:‘我的儿,你竟有这个心胸,想的这样周全!我何曾又不想到这里,只是这几次有事就忘了。你今儿这一番话提醒了我。难为你成全我娘儿两个声名体面,真真我竟不知道你这样好。罢了,你且去罢,我自有道理。只是还有一句话:你今既说了这样的话,我就把他交给你了,好歹留心,保全了他,就是保全了我。我自然不辜负你。’” 王夫人话中的“我自有道理”一句如何理解?“道理”是什么? 第三十六回写道:“王夫人想了半日,向凤姐儿道:‘明儿挑一个好丫头送去老太太使,补袭人,把袭人的一分裁了。把我每月的月例二十两银子里,拿出二两银子一吊钱来给袭人。以后凡事有赵姨娘周姨娘的,也有袭人的,只是袭人的这一分都从我的分例上匀出来,不必动官中的就是了。’” 这就是王夫人的“我自有道理”。“道理”就是给予特殊的待遇。这种给予,这种安排,是一个大家族的家务管理的一次施政行为,可以说是“特殊的行为”。推而广之,“道理”可泛指“特殊的行为”。 晴雯说“我当日也另有个道理”,就是要作出一个“特殊的行为”。这个“特殊的行为”应该达到的目的就是名符其实。这个名,其实是个虚名——私情密意勾引宝玉行“云雨”之事的狐狸精。晴雯呜咽时后悔自己“实”不符其“名”。“我当日也另有个道理”,就是晴雯想到“当日”值班与宝玉同房睡觉时——背人之处或夜晚之间,有许多机会可与宝玉行“云雨”之事,也应该象袭人那样“偷试一次”。 晴雯说“我当日也另有个道理”,说的只是一句气话。因为晴雯是一位冰清玉洁的芙蓉女儿! 晴雯“当日”是如何看待袭人的“偷试”呢? 第三十一回写道:“晴雯听他说‘我们’两个字,自然是他和宝玉了,不觉又添了酸意,冷笑几声,道:‘我倒不知道你们是谁,别教我替你们害臊了!便是你们鬼鬼祟祟干的那事儿,也瞒不过我去,那里就称起‘我们’来了。明公正道,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呢,也不过和我似的,那里就称上‘我们’了!’” 晴雯非常鄙视袭人的“偷试”! 既然当日“鄙视”,为何后来要说“我当日也另有个道理”呢? 我想,一方面是晴雯表达了自己的怨恨之情,另一方面是晴雯表示了遗憾之情——今生今世不能和宝玉结为夫妻,尽管这“妻”只是个妾。 如果一切象宝玉所希望的那样发展下去,宝玉将有一妻(黛玉)三妾(袭人、紫鹃、晴雯)。也许还不止三妾。也许还要加上麝月。如果金钏不死,也许还要加上金钏。 站在晴雯的角度,她不可能想这么多。“只说大家横竖是在一处”,袭人、晴雯现在都是宝玉的同房而不同床的大丫鬟,将来都是宝玉的妾,到时候老太太、太太说一声就够了。我估计,晴雯的想法可能就这么多。 宝玉是泛爱的理论家和实践者。对人类,他是泛爱者,同情年轻的女性,同情低贱者。在爱情上,他是泛爱者,“见了姐姐,忘了妹妹”。 宝玉在爱情上,又是极其认真的。在小姐范围里,他的真爱,唯有黛玉。在丫鬟范围里,他的真爱,唯有晴雯。 晴雯在临死之前,她愤恨,她想不通。同时,她非常感谢宝玉。唯有宝玉,始终平等待她,宽容待她。她认宝玉为“知己”。 因此,晴雯呜咽道:“……今日既已担了虚名,而且临死,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我当日也另有个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