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吗?不老。”她说,家庭成员已经有52人,最大的重孙十多岁了,她正等待着五世同堂。 老人和她70岁的孩子 一双骨节粗大的手握住菜刀柄,随着“咚咚咚”的切菜声,胡萝卜均匀而顺服地倒成了片儿。切完,将菜刀“duang”地扔到一边。往锅里倒了油,热气蹿上屋顶。 23日中午,荆门市团林镇兴垱村一个小庭院中,向从珍一边做饭,一边和楚天都市报记者唠家常。 向从珍生于1916年1月14日,按照传统虚岁算法,已是百岁高龄了。 老人精神矍铄,穿一件蓝色对襟褂子,棉布朴实粗厚。 墙角,70岁的大儿子像个怯生的孩子一直低着头。这个儿子让向从珍操碎了心。他一出生就跟别人不一样,瘦,小,没有一点力气。5岁还不会走路。抱到镇上去诊治,得到的结论是“傻了,医不好”。向从珍不得不把他背在背上做家务。 向从珍本身是个小儿麻痹症患者。行走只能拄拐,或者靠双臂和板凳交替往前挪。15岁那年,她和妹妹被抽鸦片的父亲卖给了戏班子。流落到河南淅川,丈夫看了她一眼,就花100元钱把她买了回来。当时买个健全的女人也要不了这么多钱。向从珍认为,那就是一见钟情,她一辈子当牛做马也难以回报。 好在幼年就坚强,正常人能做的事她都能做。智障的儿子还不会走,她又怀上了女儿。于是她背着儿子、挺着肚子,在小板凳上洗衣、做饭、劈柴,还将父亲补锅的手艺教给丈夫,叫他走街串巷去补锅。 结婚的时候,丈夫穷得连茅草棚都没有。数十年后,向从珍生了7个孩子,夫妻俩勤扒苦做,生活逐渐有了起色。 村民眼中的热心向妈 1966年,向从珍一家作为丹江口水库第一批移民,搬迁到荆门。村民们都好奇地围观,这个双腿残疾的妇女竟然会擀面条。 向从珍把小板凳挪得“咚咚”响,倒水、和面,面团在她手下服服帖帖。一团面擀成透亮的薄饼,再切成细丝,手一扬,甩在案头,齐刷刷的。 向从珍铿锵有力地招呼大家来吃饭,大伙啧啧称奇。 湖北人没有河南人爱面食,向从珍有点不适应。她把青菜剁成馅儿做包子,挨家挨户给邻居们送去。大伙亲昵地叫她“向妈”,“向妈太了不起了,要是健全人,她绝对是个女强人”。 向从珍非常自豪,自己做饭出了名的好吃。 1977年,荆门县县委派工作队下乡,当时的县文化馆馆长樊行道在向从珍家吃了一顿饭,再也不想走了。他就在向从珍家住下来,和她的三儿子成了好朋友。老三是生产队队长,两人日夜琢磨怎么把产值提上去。“我见他们愁啊,我就说,你们把田分到每家去种试试?”向从珍提议。于是队委会连夜召开,把这件事拍了板。第二年,大队亩产翻番。两年后,中央才下达“包产到户”的文件,包产到户全面推行。大伙儿都夸向从珍这个点子好。 人生百年行善积德 与其说是她照顾智障儿子,不如说是母子俩相依为命。从大儿子出生的那一天起,两人就没有分开过。她洗衣、做饭、缝补,大儿子就坐在旁边盯着她看,目光一刻也不离开。 每天早上起床,大儿子都乐呵呵地去给向从珍倒马桶。向从珍种菜,大儿子担水、劈柴。 上世纪80年代,丈夫去世。“老大好像从那时候开始长大了,他以前什么都不会,那以后就学着干些简单的活”,而且更为依恋母亲,向从珍“走”哪儿他跟到哪儿。 人生一百年光景,生命中无数次逢凶化吉,向从珍认为这都是“福报”。 村支书毛玉华介绍,向从珍一直坚持逢年过节亲手做包子、花卷给左邻右舍送去;她连一件新衣服都舍不得买,但遇到乞丐从来都是大方施舍;若起纷争永远让人三分。 她得到的回报也颇为丰厚。2010年,老三想在村里修建大鲵养殖基地,钱不够,他去找邻居老赵想办法。老赵说:“就冲向妈的为人,我们信得过你。”短短几天时间,老赵就从村里拉了20人入股,老三的养殖基地顺利建成。 提起这些,向从珍就合不拢嘴,“这辈子,很值。” 花开花亦落,时光暖融融 一年一年,门前的油菜花从开到落,大儿子也年岁渐长。 他不愿出门,向从珍得亲自给他剪头发、修胡子。 向从珍和楚天都市报记者聊着聊着就来了精神,立马拿出剪刀,扳过大儿子的脑袋给他剪发。七旬儿子像个孩子一样温顺地靠在她怀里。“他再傻我也不嫌弃他,我要照顾他一辈子。”向从珍拍拍儿子的脑袋,一脸溺爱。 剪完发打扫地面时,向从珍额上冒出细细密密的汗。 除了耳朵有点背,向从珍的身体没有其它问题。每天天一亮就起床,吆喝大儿子去提水,自己则打扫卫生、做饭,用小铲子招呼门前的一小畦菜地。 蒜苗刚刚浇过水,长势喜人。“我老吗?不老。”她说,家庭成员已经有52人,最大的重孙十多岁了,她正等待着五世同堂。 门前,油菜花一望无际,孩子们嬉闹着从花海中钻出来,满身鹅黄色花粉。蜂吟蝶舞,春风浅唱。 报道追踪 一篇报道引关注爱如春潮滚滚来 河南父女获捐助 楚天都市报讯(记者束继泉 李丽)“你们湖北人太热心了,给我捐了那么多钱。”昨日,河南的高平义告诉楚天都市报记者。 上周六,本报《深读周刊》刊发“乞讨专业户六进救助站”后,高平义和小霞的命运牵动人心。当天,20多名读者来电关心高平义父女,不少人表达资助意愿,但身在河南的高平义既没有手机也没有银行卡。记者与他所在村的干部联系,让他办好了银联卡。 3月25日,在汉做小生意的江先生第一个汇去300元,“钱不多,主要是资助小霞读书。今后每到开学,我还会资助学费和生活用品。” 仙桃读者肖先生汇去1000元后,还给这个贫困之家寄去两箱衣物。武汉初二学生高寒,也从压岁钱中拿出300元,委托妈妈汇去,“希望小霞好好读书,好好生活。” 昨日,汉口青年路的王先生,也汇去3000元。他说,乞讨小女孩的遭遇令人同情,记者深入河南采访的精神也令人钦佩。今后他还会根据小霞读书和成长的需要,继续资助她,让这个孩子享受应有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