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依沙凝 于 2015-4-18 09:27 编辑
春节,清明,中秋,端午,中国的那些传统节日,只要回到故乡,有恩的老师、曾经的同学,青梅竹马时的玩伴,少年时代的暗恋,总会想方设法地再见上一面。开始也许还有一点点张望,当初自己喜欢的那个小姑娘现在是否更漂亮?阳光灿烂的少年会不会还在公园的河边等着自己。张望里有点好奇,好奇中又隐藏着对曾经一起度过日子的怀想。
故乡和我之间的距离真的不远。十多岁的时候,我离开故乡,去了邻近的城市。那时候,我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回到故乡,因为在某个路口,会有拄着拐杖望着我回家的奶奶。在奶奶怀里的撒娇,被奶奶抚摸着入睡,由奶奶背着去同学家问作业,奶奶是我有记忆起最亲最近的人,奶奶就是我童年意义上的家。多年以后,在离故乡很远的地方,思念已长眠的奶奶,想起在故乡小镇与她老人家一起度过的欢乐时光,才发现,平时尘封在记忆深处的日子,在心灵澄澈的时候,在回光返照的瞬间,还可以融化我那日益刚强和坚硬的心,不费吹灰之力的就摧毁了我自以为坚固无比的壁垒。
与奶奶同样给我正能量的还有老师。小学班主任对我作文的嘉奖,初中语文老师带着我们在沙滩上举行的诗歌朗诵会,甚至汉江柳林埋有邻家哥哥的那座小坟,都成了我最初的创作源泉,给了我叩响文学大门的勇气。我在很小的时候,开始读《红楼梦》之类的经典名著,随口脱出似懂非懂的《葬花吟》,写一些自己都莫名其妙的诗。作品在同学间传抄,情绪在故乡的风里飞扬。那段被宠爱和羡慕着的时光,是我少年生涯中最得意的一段。多年后,在异乡与那时的老师同学重逢,他们问我的第一句话几乎都是,“你还在写文章吗?”非常感谢故乡,虽然我并没成为莫言一样的大师,但我把故乡的风景,故乡的故事,都变成了自己笔下的花朵。我把对故乡的爱,对老师的感恩,全融入了自己的情愫中,让故乡的一草一木在文字的魅力里得到永生。
在我深深爱着的土地上,让我泪流满面的还有同学。我们曾在故乡的蓝天下一同成长,之后为了各自的理想,飞往了不同的地方。但不管是在大学就读的都市,还是在后来旅游过的地方,我一直在尽力寻找熟悉的脸庞,贴耳倾听故乡的声音。我总以为命运早就注定我们是兄弟姐妹,从我们当初坐在同一间教室,每天清晨走进同一扇校门开始。我会在匆匆路过一座城市的时候,赶去会会读书时联系并不是太多的男同学,不知道是想重温青春的热度,还是已经开始年老怀旧。多年后,当已经为人父母的我们,在异乡的咖啡馆里,面对面地同品一壶清茶,笑谈那些曾经的人和事,学校操场上的长跑冠军,抱着孩子上课的老师,故乡的味道就飘在淡淡的茶香里。我们对视一笑,几乎异口同声道,“这茶怎么和故乡的那么相似?”
相似的不仅仅是一杯茶,更是我们共同度过的那些好时光。这些年来,我们总和故乡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却发现它在心中始终占着最珍贵、最亲近的地位。它穿越了时空,成为我们生命中最重要最可靠的依附,它是家的感觉,它就是母亲怀抱,是我们用尽一生在盼望,在回归的地方。我要还家,我要回到故乡。我要在故乡的天空下,回忆生命的倒影。也许今夜梦中,故乡的月亮,清远的笛声就会带我们找到自己的“小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