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周边从不缺美食,漆黑的环境里,学校附近星星点点的白炽灯光格外温暖。猪油锅块的店门前,常年摆放着用耐火泥做成的灶,被灶火熏得炭黑,白案师傅熟练撬起一锅做好的锅块,放到灶上。盖锅就是平常烧火用的大锅,破锅都可以用。师傅会用三个铁钩子勾住锅沿,用一根绳子连着一根横着的木棍,木棍生着铁钩子;绳子的一头吊在固定好的支撑物上,运用杠杆的原理移动盖锅,不烫手省力。用硬柴如棉梗、树枝等去烧,把盖锅烧红都不要紧,烧热盖锅是为了炕锅块的上表面。
与现在的煤炭加热不同的是,彼时加热的材料仅仅只是木料。一般大灶旁都堆着高高的芝麻杆,只有用芝麻杆作为柴火,做熟的猪油锅块才最烹香,从旁辅佐的女工操着灶口边的枯芝麻杆或者麦秆,随手扔进两捆,间隙听到残留其中芝麻噼里啪啦的响声。
等待可以美好,拿着师傅给的包锅块的废旧报纸。围站在灶周围,任凭火光摇曳,香味四溢。等待的间隙,师傅用油刷给锅块涂上满满晶莹,猪油和面粉在铁锅的加热下,产生化学作用,大蒜苗和芝麻混搭味道,不断迸发出滋养味蕾的欲望。而此时,在一边等待锅块出炉的我们不住吞咽口水。
里酥外脆的口感,在唇齿间绽放出鲜香四溢,偶尔吃到肥瘦相间的肉丁,也只能感叹一声“嗯,好吃”,在美食面前,太多的修饰都显得多余,只有低头大快朵颐才对得起那么长时间的等待。
彼时,五毛钱一个的锅块,很大,通常早餐吃完一个,就已经很饱了。
也不知什么时候起,猪油锅块因其太过油腻而渐渐淡出仙桃人的早餐桌。沿街的早点摊前也难得一见炊烟袅袅的猪油锅块大灶。毕竟食物和时装一样,在某一个时间,总会有属于它的流行食物,不管是油墩子、灯盏窝、水煎包子……抑或其他,食物的轮回就像四季更替。
倒是最近两年,以邱记锅块为代表的猪油锅块开始复兴,不少饕餮口口相传,约好时间,总得要吃上一两个才放心。在钱沟的背街小巷,约莫下午两三点的光阴,远远看去,总是围着一群人,拿着锅块的包装纸,等待新出炉的锅块。中途,邱记锅块的老板娘又接到一个外送电话,30个。接着,熟练记上地址,在一旁白案师傅和帮工不言不语,加紧手上的活。往往,用美食取胜的店家老板都比较霸道,寡言少语,也许太过专注味道。
只是,现在的猪油锅块烹制总感觉没有过去那种现场感,煤炭炉子加热,一屉又一屉的锅块排放井然有序,却少了一种明火带来的豪放。
有办公室好吃者会带上数十个回来,一时间,满屋子香味,连牙齿上的大蒜都不肯离去,完美的下午茶光阴大概就是这样吧。(仙桃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