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村养殖户至少损失5000万元】 记者将头号村的病鮰鱼带给武汉水产研究院鱼类相关研究人员检验,研究人员称,初步判断是病毒性感染。 研究员告诉记者,“解剖后可见五脏并未出现病变,初步判定是应激性病毒感染。鱼类在发病时,出现腹水和红唇的情况,属于感染,和鱼塘养殖的水质有关。”记者在头号村采访时了解到,不少村民表示,清明大雨之后,均使用过沟渠的水浇灌补水,正是补水之后,鱼塘开始大面积死亡鱼苗。 武汉水产研究院研究员告诉记者,初步认为,可能是沟渠里的水质有污染源,鮰鱼本身对此有反应,导致病发。具体原因需活体解剖才能确定。 在鱼苗死亡事件过程中,有农户表示,曾使用过抗生素类常规药物,不但未见好转,反而加速鱼苗死亡,三天后整个鱼塘的鮰鱼苗无一幸免。研究员了解情况后,肯定为病毒性感染,建议渔民净化水塘,使用提升鱼类免疫力的药物而非抗生素。 “鮰鱼属于无鳞鱼,较有鳞鱼更敏感,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村子只病鮰鱼,有鳞鱼幸免的原因。”该研究员解释。
【初步判定是病毒性感染】昨日,记者联系了生产和销售水产饲料及健康养殖为主营业务的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专业人士告诉长江商报记者,“不仅是鮰鱼,今年无鳞鱼养殖的死亡率确实有所上升,不仅是仙桃,包括湖北天门市、湖南等地,死亡率较往年都有所提升。”该公司研究人员认为,水污染是主要原因。 该公司负责走访湖北鱼塘的王姓研究员告诉记者,“仙桃有很多村从事鮰鱼养殖,因为多数用于出口,利润较其他鱼类更加可观。但实际上,在养殖过程中,无鳞鱼对水质要求很高。我今年走访调研的几个鱼塘,都出现了较往年更高的死亡率,多发的还是一般类鱼病,并无特别大的问题。”该研究员分析,“今年鮰鱼价格上涨,去年最高也就5元一斤,有时不足4元,今年突然涨至20元,渔民指着多赚点钱,所以一旦出问题,也会出现用药过剩的情况。但是不可否认,水污染较往年明显,无鳞鱼反应确实会比一般鱼类更敏感,死亡率提升的情况,也是可预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