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冶在爷心 于 2015-6-22 20:59 编辑
原标题:大冶铜绿山:兵马俑后又一奇迹
文图/本报记者郭丽霞
雨后的“铜绿”
铜绿山的由来是有历史出处的。根据清修《大冶县志》载:“山顶高平,巨石对峙,每骤雨过时,有铜绿如雪花小豆点缀土石之上,故名。”
而如今闻名于世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是1973年在铜绿山矿露天开采中发现的。矿区已探明的12个矿体,古代曾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开采。根据遗留的炼渣推算,约产铜8至10万吨。
1974年春至1985年夏,考古部门配合矿山生产,有重点地进行了科学发掘,清理出自西周至西汉的采矿井、巷360多条(个),古代冶铜炉7座,还出土了手工开采所需要的各种生产工具。它是迄今为止我国保存最完好、采掘时间最早、冶炼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古铜矿遗址,被称为“继秦始皇兵马俑后的又一奇迹”,“可与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媲美”。
国家将该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决定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古矿遗存长期保留,所在矿藏不予开采。1984年12月,修建在7号矿体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竣工开放。
植物大战铜矿
游戏“植物大战僵尸”中,形形色色的植物都有着独特的本领。而提起大冶铜矿的开采、冶炼史,我们也不得不提到两种神奇的植物。
其中一种就是铜草花。“牙刷草,开紫花,哪里有铜,哪里有它。”这首大冶民谣说的就是铜草花。在中国古代,人们经常依靠这种开着紫红色小花的植物指引,来寻找地下埋藏着的铜矿。专家认为,铜绿山之所以能成为中华青铜文明的摇篮,铜草花功不可没。
秋天才会盛开的铜草花还未到花期,但另一种与大冶古代采矿业密切相关的植物——青岗栎此刻却生长得郁郁葱葱。这种常绿乔木在铜绿山上很常见,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处还专门保留了一大片青岗栎林。经考证,因青岗栎的木材坚韧,且在大冶地区广泛生长,铜绿山地区古代先民井下开采,大量使用该树作为井下支护使用。
大冶地区的铜矿属于矽卡岩型的接触交代型矿床,其特点是矿体多、储量大、含铜品位高、易于采掘。但由于矿体围岩比较松软破碎,为了保证开拓的井巷不致坍塌,一般都需要进行支护。铜绿山发掘出土的古代井巷使用木质框架支护,虽然历经千余年,仍然保存完好,体现出我国古代矿业生产的卓越技术。
楚国人与青铜冶铸
古铜矿遗址的文物陈列厅里,一个船型木斗引起了我们的猜想:这件战国时期的文物,在采矿时是干什么用的呢?
博物馆工作人员揭开了谜底:在地下开采过程中,为了鉴别矿石品位的高低、使矿井开掘在富矿带内,矿工会将井巷中的矿石放在木舀内,用木杵捣细,再将捣细的矿土放入木斗,木斗内留下的矿物越多,证明矿石的品位越高,这种方法在古代称之为“重砂分析”。考古发掘证实,铜绿山遗址的古代井巷几乎全都开在富矿内,说明当时的这种探选矿藏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除船形木斗以外,铜绿山已发现的生产工具还有木铲、木耙、木槌、轱辘、铜斧、铁锄等,以及陶、木质生活用具1000余件,代表了商周时期青铜采冶技术的最高水平。
古代矿井的排水系统也让人惊叹。从博物馆的春秋采矿遗址里能够看到,在春秋时期的古矿井中就已设置了一套完整的排水系统:首先用木水槽将井巷中的地下水引入排水巷道,经排水巷道,将地下水引入“井底水仓”。“井底水仓”设在一口直通地表的竖井下方,这时再用水桶盛水提升到地面,在地面架设水槽,将水排往沟渠。
铜绿山古铜矿的地下矿井巷道纵横交错,大小井巷有380多条,采空区有几百万立方米。当时人们采用竖井、斜井、平巷和盲井相结合的方式,下掘深度达50米。在矿井的通风、照明、掘进、运输等各个方面,楚国人都有独特的创造,体现了先秦高度发达的青铜冶铸技术。
【如何到达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自驾走S7武鄂高速,行驶8公里;转G70福银高速,行驶13.3公里;再转G50沪渝高速,行驶34.5公里后下高速,再经江碧路、铜都大道、开元大道、城西路、矿冶大道、铜绿山路、石泉路到达终点,全程112公里。或从汉口火车站坐D3221次列车到黄石,下车后坐公汽22路、转7路、再转大冶3路到达终点。
“有了黄石的铜,才有了中国的青铜时代。”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阮仪三曾这样感叹。
大冶拥有着三千年的青铜冶炼史,以及独特的矿冶文化和工业文明。唐天佑二年(公元905年),吴武昌节度使秦裴置大型冶炼机构青山场院。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南唐升青山场院,并划武昌三乡与之合置大冶县,取“大兴炉冶”之意。
5月下旬,武汉晚报记者自驾赴黄石、大冶,追寻湖北的矿冶文明之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