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中尉
 
- 积分
- 2747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
从小受父亲熏陶
四年级能背近百首诗词
姜彬是保安镇高溪村人,兄妹8人中排行老大。姜彬的父亲是一名教书匠,但因为被错误地划为“右派”,且这顶帽子一戴就是20年,老人为此伤透了心,一度反对自己的孩子上学读书。
但是姜彬的母亲却偷偷地支持儿子念书,通过卖米、鸡蛋等东西为儿子筹得学费。为此,姜彬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总是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母和老师。“那个时候只是觉得能认几个字就好了,根本没想过创作。”姜彬说,后来父亲看到他好学的劲头,也不再反对他读书,反而开始教他古体诗词和楹联创作。
那是一个春节,父亲正在贴对联,姜彬一字一字地念着。“不对,念反了。人对着大门,右手边是出联,末字仄;左手边是对联,末字平。”从这以后,父亲开始悉心指导他写诗作对,阅读古典文学。
在父亲的熏陶下,姜彬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上小学四年级时,就开始读毛主席著作,近百首毛主席诗词和“老三篇”等著作他都能倒背如流。如今,他对这些诗词仍然是张口就来,不仅如此,他还按照古时楚国的唱腔来吟唱这些诗词。这也成为了他个人的独到之处。
初中时爱上写诗
觉得比吃饭睡觉有意思
从初中开始,姜彬爱上了写诗,这一写便是40多年。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爱诗如命”。姜彬经常在走路或者坐车的时候想诗,想了一句便要想第二句,直至把整首诗的框架搭起来,再拿回办公室仔细斟酌、推敲。一旦诗写成功了,自己觉得满意,就会觉得非常愉悦,比吃饭、睡觉还有意思。
在姜彬的个人名片后面有一首七言绝句《咏千斤顶》:丈夫能屈亦能伸,自是堂堂铁汉身;重压从来腰不折,居然一尺顶千斤。那是姜彬创作发表的第一首诗。有人说,这首诗是姜彬的真实写照,但姜彬认为其实不然。“这首咏物诗的真正含义是相对社会而言,希望任何人、任何事要像千斤顶这样,能屈能伸。”
姜彬的人生道路坎坷崎岖,参加工作后因坚守正义,不愿挪用扶贫资金给局里某领导买车,被变相“贬职”。为此,他写了一首讽刺时弊的七言《风筝》:生无根底好居高,身价全凭一线操;还怨东风吹不力,妄图长此驻云霄。
诗中以借喻的手法,巧借风筝辛辣地讽刺官场上一些混迹于官场上的官员,他们不学无术,像风筝一样,虽没有什么根底,却善于攀高枝、找关系,一旦侥幸得逞,凭借关系扶摇直上,就忘乎所以。而当关系失灵,他们就又像断线的风筝一样,顿时失去依靠,迅速从高空摔落下来,甚至比纸糊的风筝跌得更惨。
姜彬还给自己的书斋取名“求是斋”,告诫自己有“是”才可以避免“非”,脚踏实地,一切围绕真理走。
凌晨四点排队购书
私人藏书达6000多册
走进姜彬的家,你会看到柜子里、床上、案头上、沙发上到处都是书。用姜彬的话说,如果没有书相伴,生命就失去了意义。
姜彬告诉记者,藏书已经成为了自己的一种习惯,只要是看到对自己有用的书,哪怕知识只是书中的一个章节或一小段内容,宁可一家人跟着自己吃腌菜、穿破衫,也要想办法将其买回来。
1978年的一天,姜彬得知大冶新华书店将回一批好书,于是他早上4点多钟起床,从当时上班的马叫步行到大冶。一到新华书店门口,看到竟还有比自己更早的人在排队买书。
等到早上8点多钟,书店工作人员才上班。他一口气挑选了当时新出版的《新华词典》、《汉语成语大词典》,又从一位书店工作人员手中转买了一套《李白全集》等,共计50多元,这相当于当时他不吃不喝两个月的工资。
在以后的工作中,姜彬无论是到什么地方,首要任务是逛书店或字画店,将自己喜欢的书刊抱回家,然后坐下来慢慢细读。说姜彬是个“书痴”、“诗痴”,一点都不为过。
多年来,他坚持每天凌晨3点钟起床读书、诗歌创作,他说那是他的黄金创作时间。由于长期伏案,颈椎已严重变形,痛苦不堪。
他现在看书,必须借助女儿用的乐谱架子,将书或稿件放在架子上,架子升到比头部高几十公分处,仰视而看才能减轻痛苦。
2001年,黄石评选首届十大藏书家,姜彬名列其中。当时其私人藏书达6000多册。此外,他还向大冶市图书店捐赠图书100多册,向农村贫困山区捐书300多册,向朋友赠书1000多册。
弘扬诗词传统文化
助推大冶争创“国家级”招牌
大冶市诗词楹联学会,现如今已有600余名会员。在诗词楹联学会工作了近24年的姜彬,从不喊苦、不喊累,总是竭诚为广大会员服务,视学会事如家事,尽自己力即公心。
曾经有年轻会员将自己写作的《业余随笔》给姜彬评价,姜彬翻阅了一下给予了肯定评价,但也诚恳地指出其写作基本功的不足。
“必须从立意,平仄,押韵基础知识着手,苦练基本功。”姜彬在提出自己意见的同时,也拿笔写出七绝仄起式和七绝平起式等平仄格律要求,叮嘱该会员务必过平仄大关。
2010年,大冶市开始争创“中华诗词之乡”和“中国楹联文化城市”。姜彬作为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从整编诗稿到建立分会到建设工地督办,他都亲力亲为。
为了能创建成功,姜彬提出了“六个一工程”的想法。其中,由他创意、主管的东风路诗词楹联一条街和冶师附小诗词进校园是创建的亮点,为大冶成功获得两块“国家级”的金字招牌增添了很大的分量。
“能够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诗词楹联创作中来,这是我人生最大的快乐!”为此,近几年来,姜彬经常不定期地举办楹联书法作品展览、楹联讲座,为楹联进校园、厂矿、机关、农村、社区做出不懈努力。
除此之外,送春联下乡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了22年。姜彬这种热爱楹联文化事业的精神不仅深深感染着学会会员,也对大冶文化及中国诗词楹联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学会里年纪最大的会员已经95岁,年纪最小的才14岁。
如今,姜彬正精心编辑新的一期《大冶诗词》和《大冶联苑》,纳入全省“五个一”工程的《康熙大辞谱》的校对工作,姜彬也正紧锣密鼓地准备着。
“楼船自有航灯照,何惧风波与浪涛。”已63岁的姜彬正像张满风帆的航船,以全新的姿态,矫健的步伐,乘风破浪,驶向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新的彼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