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特派记者 胡贤林 刘婧 文/摄
郎溪保留大冶乡音
郎溪县,中国绿茶之乡,隶属于安徽省宣城市,古称建平,建县于北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地处安徽省东南边陲,长江三角洲西缘,皖、苏、浙三省交界处,素有“三省通衢”之称,区位优越。
8月11日,在当地热心村民夏宝清带领下,记者一行来到朗溪县飞鲤镇湖滨村。刚下车,听说是大冶老家来的客人,热心的村民纷纷上前打招呼,让人意外的是,这里的人说的都是大冶话,让记者倍感亲切。
采访过程中,不管走到哪里,不管跟谁聊天,大家都直接用大冶话交流,记者感觉像未曾离开大冶一样,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许多当地村民所使用的也是大冶话,甚至有些村民不会说当地话。
今年72年的徐均海是地地道道的郎溪人。他与祖籍大冶人陈绪河是邻居。采访过程中,他一直认真地听着,时不时说出几句大冶话,如果不是他自己介绍,我们也没想到,一个本地人居然只会说大冶话。
期间,很多村民无论祖籍大冶还是本地人听到记者是从大冶来的,都笑着说,“湖北客来了”、“我们这里很多湖北人”(当地人把祖籍大冶的村民统称为湖北人),说话跟你们一样。
史料记载大冶元素
据郎溪县志记载,清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军与清兵在县境内进行过多次战斗,在涛城、白茅岭一带的两次激战中打死1万多人。咸丰十年(1860年)三月,太平军占领县境,建立政权。
同治二年(1863年)十月,叛徒投敌降清,清兵进城后大肆屠杀,血洗建平,此后许多无辜百姓被杀。由于连年战争,加上天灾与瘟疫,这里大量人口伤亡,幸存者不及十分之一,田地荒芜,人口凋零。
同治四年(1865年)全县仅存5300户,总人口10855人,总督与巡抚衙门张榜出示于湖北、河南等地找来客农耕种,至光绪五年(1879年)全县人口才增至61743人。其中湖北人占十分之四。
郎溪县飞鲤镇湖滨村是祖籍大冶人较为集中的地方。记者走访该村多名七旬以上的老人了解到,这里说的湖北人大多指的是大冶人。据他们介绍,迁徙始于太平天国时期,而且是分批次迁入,多数家族在郎溪定居都有110—140年的历史,已成为了地地道道的郎溪人。
在史料记载的郎溪名人录中,大冶人李同洲系江西苏区特派员,1930年8月组织发动“姚村暴动”,1930年10月,遭国民党反动派军队逮捕,壮烈牺牲。2014年5月,经安徽省民政厅批复,追认为烈士。
习惯沿湖而居
据当地学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刘庆汉介绍,除了迁入年份有所区别以外,迁入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人以陆路的方式来到郎溪,有的人是走水路来到郎溪,但离乡原因大都相似:因为当年大冶人口太多,田地太少,在家吃不饱饭,只有外出谋生存。
现年83岁的罗高干祖籍大冶汪仁,他们家族迁来郎溪已有110多年了。罗高干告诉记者,他在小时候就听长辈们说,其父亲在他3岁的时候被爷爷用扁担挑着一路乞讨来到这里。
问及祖辈迁徙郎溪的原因,罗高干说,当时家里穷,村里人口多,土地比较少,1人只能分到3分田,就在这个时候,郎溪那边有个姨奶奶写信让他们过来,在信中告知我们这边人少地多生活好。
64岁的龙纯明也是祖籍大冶,家里祖祖辈辈都以捕鱼为生,他告诉记者,他们家族是在昌字辈的时候分支到郎溪的。“祖祖辈辈在黄金湖生活,后来划船来到郎溪的南漪湖,发现这里生活条件和大冶相似,便选择在这里定居了下来。”
今年65岁的陈绪海是当地退休历史老师,他告诉记者,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里的大冶人大多都是从大冶湖沿岸汪仁镇、河口镇迁徙过来,一直以来都延续着沿湖而居的生活习惯,并在郎溪县飞鲤镇南漪湖边定居下来。
据陈绪海介绍,飞鲤镇湖滨村大冶人就占到60%至70%,邻村黄香村也有2000多大冶村民。此外,沿南漪湖分布的毕桥镇、宣城区、南湖镇也主要是大冶人居住,彼此之间交流的也都是大冶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