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堂戏巡演,民众欢迎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4

90

主题

1021

帖子

1562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562

IP属地:湖北省

发表于 湖北省 2015-9-2 23:29: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大家支持和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4

90

主题

1021

帖子

1562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562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5-9-11 12:01: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经过区,乡两级领导不懈努力争取,聘请大师执教,演员们刻苦训练,下谷堂戏剧目《送寒衣》,《花伞下的春天》已正式入围湖北省第二届艺术节展演名列!十月份将正式在省台参加展演!这是全区文化事业的又一个喜讯,值得庆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6

668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德国省委书记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6098
QQ

IP属地:湖北省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 2015-9-11 12:4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忙 发表于 2015-9-11 12:01
经过区,乡两级领导不懈努力争取,聘请大师执教,演员们刻苦训练,下谷堂戏剧目《送寒衣》,《花伞下的春天 ...

          热烈祝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4

90

主题

1021

帖子

1562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562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5-9-11 14:39: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鸟版一直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4

90

主题

1021

帖子

1562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562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5-9-12 00:26: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2015年下谷堂戏全区巡演总结                        8月19日,宋洛乡接待中心大厅人头攒动,下谷堂戏全区巡演首场演出在这里拉开了“全省第二届艺术节惠民展演--下谷堂戏全区巡演”序幕。此次活动由林区文体新广局、林区下谷坪土家族乡主办,林区群艺馆、林区广緣民俗文化服务公司承办,既是展示下谷堂戏、土家文化独特魅力,提升下谷堂戏,强化地方戏曲保护、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举措,也是拉练队伍,向全区人民汇报演出的惠民展演。 在林区文体局和各乡镇领导高度重视和倾心支持下,这次堂戏巡演顺利结束!历时九天,获益匪浅!       一个目的:主要是通过这次全区巡演让队伍进行实战拉练,通过观众反应和自我检查,专家点评,为今后发展和传承指明了改进方向!       二种认识:一是认识到在巡演过程中,通过对参与的观众年龄结构来看,相比之下中老年人群和传统文化记忆较多的群众喜欢这种雅俗兼有的民间传统文化,而青少年倾向于激情欢快的现代歌舞,或者是相对趣味性较强的搞笑节目。二是认识到我们的演员底子薄,演技差,设备缺,不能满足现在观众眼球的审美观。 三个亮点:一是所到乡镇受到各乡镇领导的重视与热情接待,党委政府领导在百忙中亲临活动现场,全程组织、指导,整个活动井然有序,气氛团结,和谐欢乐;每到一个乡镇演出结束后党委政府班子成员都来帮忙撤台装车,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二是观众热情之高涨,特别是广大观众对于堂戏(古装戏)像看稀奇一样,从电视银屏上才能看到的装扮,能现场近距离观看,观众们感到很新奇,从他们那真诚的掌声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对文化的期盼和钟爱。最让我们难忘的是,新华镇已退休多年的七十余岁的老教师田思凡老先生,在宣传部门任过职的王书记凭着对文化的钟爱之情,自始至终帮我们搬运设备,张罗布置舞台,演出中途寸步不离的仔细观看表演。三是        堂戏在神农架民间深受欢迎,是个很接地气的民间传统戏剧。不管走到哪个乡镇,观看演出的群众不远爬山涉水来看节目,现场观众最多的当属人口相对集中的阳日镇和木鱼镇,分别参与群众1千余人和木鱼的3千余人。在红坪镇,我们上午十点多就到了镇中心区演出地点,布置舞台设备,有一对衣着朴素,一大早来镇上卖五味子的村民夫妇,打听到晚上这里将有演出,便把没卖完的五味子免费送给我们的演员,我几次把钱给他们揣到口袋里,他们都坚持不接受,还连声说,你们演戏辛苦,大老远送戏给我们看,这点五味子算什么?虽然只有简单的几句朴实的话,却让我们感受到,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折射出的是山村群众文化的需求!他们一直饱含激情,伴随演出结束才依依不舍的离开,临走时还连声询问几时再来演,他们还没有看好。事后才得知他们远离集镇十余里,估计还得摸黑行走山路几个小时才能到家,着实令人感动!         四大问题:8月23号上午九点,林区文体新广局与文联、文明办联合召集林区文艺专家、老前辈、下谷乡政府领导,以及全体堂戏演职人员召开了下谷堂戏专题研讨会,会上文艺专家、老前辈就堂戏的演艺、培训、发展传承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找出了难登大雅之堂的症结:冗长,单调,难听懂,底子薄, 并针对性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我根据从业经历,巡演效果,观众反响,社会评价等综合性的总结了四点存在的问题:唐戏本身存在的弊端:听不懂、剧本太长;演员功底差:舞台经验不足,对大小舞台的适应性差;步伐、动作、唱腔、台风更有待规范及提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第一,原来的堂戏是在一个小圈子里,在农村农民“堂屋”里的戏,是难登大雅之堂的戏,现在要让我们从这个“堂屋”里走向大舞台,走向大雅之堂,这对于我们来说将是一个大的跨越,所以这个过程中要付出很多的经历、金钱,还有各位老师的经验,这是一个让我很担忧的问题。所以我总结了“四难”“四定”。 首先,说“四定”,第一,定名。把这个堂戏到底是定为神农架堂戏还是下谷堂戏?这个要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帮我们磋商,因为如果只定为下谷堂戏的话,我们的圈子小一点,我们的难度小一点,如果定为神农架堂戏,那么我们面临的空间更大,要求会更严格,这样就会不一样,将代表的是整个神农架,就算丢脸,也不光是丢的下谷人民的脸,而是丢整个神农架人的脸,所以这是一个定名的问题。 第二,定调。我们到底要把堂戏唱成什么样?这个是必须要定下来的,本来我的身份不适合说这些话的,但是我长期在考虑这个问题,堂戏到底是在“堂屋”里面唱,还是在舞台上唱?如果是在“堂屋”里唱,“草台班子”就会不一样,如果真正唱成舞台剧,这个之间的差距是绝对不一样的,目前我们感觉到的差距是天壤之别,所以这之间需要做的事是非常多的。这步大跨越中间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一步怎么跨出去,能不能跨出去,这一步跨出去了能不能收的回来,这就是一个大问题。所以这个定调是一个很关键的事。 第三,定位。这个堂戏虽然是说定位,但其实是和前面的定名意思差不多,就说最终我们是想朝前走,结合旅游为了应付搞成盈利性的还是当成艺术性的,这是两个概念。按我的看法,目前我们没有规范的老师,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一直都是口传,所以各位专家所看到的手、眼、身、法、步,一样都没有,特别是现在年轻的演员,他们都是凭兴趣在参与这个事情,他们不是用的责任心,不是真正的想传承这个东西。包括我在内,以前我对这个堂戏一点都不懂,而且并不感兴趣,因为年轻人对这个不感兴趣,堂戏哼哼唧唧的唱,唱的听也听不懂,看起来也没什么意思,我们自己本地人都不感兴趣,怎么可能让别人来对它产生兴趣,这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怎么让大家对这个堂戏感兴趣,这也是一个大跨越,一件比较难的事情。 第四,定根。这个定根就关系到我们发展传承的问题,能不能发展下去,传承下去,不光是这个资金问题还是人员问题。首先,一个剧种要有它的生存力,就要从它的根开始抓起,为什么京剧能够成为国粹,还能被外国人而欣赏,就是因为它的根。所以说根在哪里,也就需要各位领导和各位专家经过认真的磋商,把堂戏到底弄成什么样,如何发展下去,这要连成一条线,音乐怎么做,服装怎么穿,舞台怎么布置,语言怎么说,动作怎么做,这都是一全套的东西。如果专家也没有一个定论,比如今天省里来一个专家说的是这样,明天国家来一个专家又说的是那样,这要的话,演员也无所是处。因为我在参与这个事情,所以有这么一个好机会,我就有责任把我看到的问题反映给各位专家和领导来参考这个事情。上次请的田老师,他是一个唱戏剧的老艺术家,我觉得他的几个唱腔几个步子,要按照他的要求做出来,是非常好的,但是我们的演员是没有基础的人,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所以是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达到要求,而且田老师自己年龄也大了,很多动作也没办法做示范。像我们的演员,包括谭老师和老爷子,随意性的演唱和表演已经习惯了,没有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一些唱腔唱词,今天这么唱明天那么唱,没有一个固定的,如果像这样,没有一个严格的训练,我估计这个堂戏也就只能在下谷唱一唱,唱不出神农架。这些方方面面要拿到一个高度来说的话,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所以这个定根,如果把根定好,通过各方面的改革,把这个戏传承下来,社会上都在普遍在接受,都在觉得这个戏好,这样不用花多大的力气,自然就传承下去了,别人愿意学,学了就有收益,如果同时和旅游来结合的话,那就会有更大的空间,如果单纯靠几个老师傅来传,现在的人都是种地,搞经济,去学的话又觉得没什么出息,也没什么出路。所以我们也想通过这个戏让它登上大雅之堂,这也是一件好事,想通过这些活动,把自己的格调提升,把下谷的堂戏提升,这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当然这需要我们做很多很多的努力,还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和心血,不然的话也是空谈。 下面说“四难“。第一,人员难稳定。现在的演员基础差,责任心不强,这主要原因是凭兴趣,不是凭责任心。如果不能给他开工资了,我也只有这个能力,乡政府也只有这个能力,所以他也不会白干。虽然都是下谷人,都是神农架人,他不可能觉得自己有这个义务来传承这个事,这是必须来面对的问题。像我自己,虽然没做出个什么样来,但我自己心里明白,几年来像我这么老老实实下力,这么坚持的人,也没人逼我这样做,除了疯子和傻子,我估计也没人愿意了。 第二,难以出效果。因为不是专业的班子,没有专业人才,就靠我们这几个老师傅,就像之前说的一样,毕竟是在“堂屋“里唱的,不是正规的,如果真正上舞台就难以出效果。没有专业的编导和指导老师,包括定剧本的唱法,不通过专家是搞不出什么名堂的,所以就麻烦各位专家帮忙费心。 第三,难以传承。如果说把我刚刚说的把根抓住了,也和旅游结合到一起的话,别人看到了一定的发展形势,看到这个戏确实上了台,也出了名,现在是有名就有利,没有名也没有利,所以这个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不达到这个程度,这堂戏还是难以传承。虽然前几年下谷就搞文化进校园,实际上学生是在当儿戏玩,爱热闹,不可能传承出什么东西,小学生太小了学不了,还没开始学又要升学,而且不是个个都能学,不是个个都学得会,都感兴趣,所以很难搞。初中的学生,三年的时间,课程又紧,家长也不同意,所以这个进校园也不是长久之计。 第四,资金难。目前通过这几天演出的方方面面,演员是最基础的,服装道具,还有舞台。如果是遇的到文体局这样的好舞台,目前有这么好的条件,但我们还没有资格用,因为我们的东西还没有达到这个效果。如果真的要从各方面提升的话,像这次一样,舞台要搞好的话,包括去培养人才学习,服装道具还有演员的长期训练,这都涉及到需要很多资金,今年文体局和下谷乡党委政府也下了大力气,花了重心思,有史以来没有谁像这样重视过堂戏,既看到了堂戏的春天,这既是重大机遇,同时我觉得堂戏面临更大的挑战。 下谷堂戏巡回展演活动在我区尚属首次,而且应该说很成功,这对宣传神农架独特的民族文化,更好地发挥戏曲艺术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虽然在演出中显现出堂戏存在着的许许多多的问题,但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并非朝夕能就,任重而道远!还要靠各级领导进一步重视和大力支持,传承者坚定心性,秉承责任,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才能持续发扬光大,让她成为神农架传统文化典范,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广緣民俗文化服务公司 神农架林区群艺馆 二〇一五年九月三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