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福建
- 精华
- 0
贵宾
   
- 积分
- 8146
IP属地:福建省福州市
|
本报记者 周曼茹 文 朱昶俊 摄
众所周知,大冶因矿而生,青铜文化是大冶的“灵魂”所在,而铜绿山铜矿作为承载和凝聚大冶城市文明的物质文化遗产,以其历史悠久、储量丰富、品位高而闻名海内外。自殷朝小乙时期以来采冶不衰,数千年来铜烟袅袅,炉火熊熊,铜海飞烟以此得名。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追溯铜都大地厚重的文化底蕴,了解这片古老热土上人民的生活状况和人文情怀,就必须走进这拥有3000多年矿冶文明的“活化石”。
现代技术 还原采矿劳作场景
上周五,本报记者带领10名《今日大冶》小记者前往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开展“走近历史、追寻红色记忆”社会教育体验活动。距今3000多年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是中国迄今保存最完好、最完整、采掘时间最早、冶炼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古铜矿遗址。而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作为中国第一座反映古代矿冶科技史的专门性博物馆,是这座城市被外界认知的最直接、最炫彩的名片。
在博物馆的采矿大厅内,幻影成像技术将3000多年前的矿工劳作场景还原,画面栩栩如生,小记者们站在大厅护栏旁,瞻仰着远古遗迹呈现的破碎记忆,如拼图般,还原当年冶炼者的勤劳与智慧,血脉中喷涌出对古老文明的敬仰。
看着历史影像,仿佛眼前的朽木一根根支起,巷道一段段起复,一队神色疲惫的赤身男子持着已钝的木锄,正一寸寸地冲凿着坚硬的岩石,窄窄的巷道在他们一次次的俯身中愈发幽深。
许久,黝黑的工头匍匐在地,老练地将一筐岩石拖到道口,木辘轳吱吱地响着,劳工死力地绞着辘轳把,将一块块褐色的矿石从深井往上提,接着,再倒进一口口烧得正旺的铜锅里,工匠们一边用粗大的木棒搅动着锅里的铜水,一边细细观察着水的颜色。回过神来,除了出土的青铜文物静静地躺在橱窗内,先民们的声音影像逐渐远去。
走进遗址厅,整个大厅长36米,宽30米,高14米。400平方米的考古发掘现场内,清晰地展示了春秋时期运用木制榫接方框支架维护的竖井70个,平巷66条,盲井、斜井各1个。它们纵横交错,层层迭压,再现了当时开拓井巷采掘矿石的情况。排水巷道和木制水□,蜿蜒其间。一件件出土的工具依然放置在当时使用的地方。
青铜,一种泛着幽蓝光泽的神奇金属,人类学家将其视为文明诞生的重要标志之一。华夏文明的每一个阶段与它分不开,中原的二里头文化、西南的三星堆文化,无处不见它的身影。铜兵器、铜食具、铜礼器、铜乐器……青铜,构成了中国文明中最灿烂的一个时期——青铜时代。
然而,这些瑰丽的青铜原料产自何方?中国的青铜文化之源又在哪里呢?
偶然开采 敲开青铜文化大门
1973年秋,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在铜绿山矿区进行露天开采,这一次偶然的开采,震惊了世界考古界,也敲开了通往3000年前中华青铜文化的大门。
开采现场,发掘出了13柄铜斧,最大的一个重达3.5公斤,部分铜斧在出土时还保留有长80厘米左右的木制把柄。当时,湖北铜绿山矿革委会将一件铜斧寄送到中国历史博物馆请求鉴定,并函告发现铜斧的现场情况。中国历史博物馆得知后立即发来电报:“保留现场,即来人调查”。
三天后,中国历史博物馆派队到铜绿山矿调查研究,发现了密如蛛网、迷宫般神奇的古代矿井,其分布范围约两平方公里,地表遗留的古代炼渣在40万吨以上,引起了考古界的重视。考古人员认定,这是一处春秋末至战国前期的大型采矿遗址。
当时有学者认为,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代表的,是中国青铜时代采矿、冶炼技术的最高水平,其矿冶业之发达,持续时间之长,在中国绝无仅有。
从采矿方面说,大冶祖先早在数千年前就能够非常熟练地通过地质地貌、露头矿脉以及植物指示找到有开采价值的矿藏,开凿很深的矿井,并有效地解决地质塌方、地下涌水、深井通风、井下照明等诸多技术难题,实属不易。
此外,当时遗址内还发掘出了一批古炼铜竖炉,随同出土的还有一批生产工具,如铜质斧、锤、锛、凿、锄和铁质斧,木制的铲、锹、桶,以及一些陶罐、陶片和生活用具。这些出土的文物真实记载了中国古代矿冶发展历史和卓越技术成就,为中华青铜文化提供了有力印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