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3278|回复: 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新采茶戏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9

3414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15083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 2015-9-23 10: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阳新采茶戏,至今已两三百多年的历史。 流行于阳新县富水以南地区及通山县东部一带,旧称其为“南河腔”(与富水以北流行的“北河腔”即东路花鼓戏相对而言)。早在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阳新就出现茶歌和民歌小调为唱腔的“花灯戏”,这是采茶戏的雏形。 在“花灯戏”发展为“采茶戏”的过程中,黄梅戏和汉剧的传入,在道白、表演、板式等方面给予阳新采茶戏很多影响,至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它已成为独具风格、行当齐全的地方剧种,剧目多达一百多个,还涌现出如李盛满、徐世怀、陈新岩等名演员。

    清末明初,阳新采茶戏飞速发展,到解放前一段时期,又得到了全面的普及,古茶镇龙港在解放前竞有八十多个业余采茶戏剧团,民间艺术家互教互学,戏艺日精。那时,经常能看见到地头田边,歇工的农民和茶民就地开场,边饮茶边赏戏,茶味、戏味、乡土味浓透心胸。有首民谣描述龙港、燕厦一带采茶戏盛况:

    “阳新龙燕,四十八堰,抱起枕头一撂肩,茶戏爱看一夜天。”

    1965年10月,阳新县成立专业采茶戏剧团,唱腔以南河腔为主,始定今称。名角代代传下,戏艺日益精进。专业文艺工作者们开始对阳新采茶戏传统剧目进行研究整理和革新,使《梁祝姻缘》和《琵琶记》等一批传统剧目越演越新,艺术上越来越成熟。他们还不断创作新剧目,《齐桓公》发表于《楚天剧论》1986年2期,《张无奈拾印》发表于《乡土戏剧》1987年2期,《三姑出宫》发表于《戏剧之家》1992年2期。艺术上已臻成熟的阳新采茶戏剧团参加了全国地方戏调演和湖北地方戏调演多次,获得数项国家级和省级的大奖。鄂南茶孕育了采茶戏,采茶戏把鄂南茶推入更高的艺术境界。

    阳新采茶戏的音乐由正腔、彩调、击乐三类构成。正腔有“北腔、汉腔、叹腔、四平”等小类,象鄂南古老的采茶调一样,本着茶的灵通活脱之仙气,采茶戏的曲调可塑性大,板式灵活多变,极富表现力,使用面广而灵巧。彩调则更是曲调多样,节奏明快,色彩丰富,它包融了鄂南多种古茶调的音乐,还旁及民歌、灯歌、山歌、田鼓和其它。小调,甚至还吸收了道情等说唱音乐的成分,正所谓:“无茶不成歌,茶戏包干曲。”专家们对阳新采茶戏的音乐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使它上升到更高的艺术层次,已编写成的《阳新采茶戏音乐》一书,收入《中国戏剧志·湖北卷》之中。此举保证了鄂南的茶调和采茶戏音乐与历史共存。采茶戏的演唱形式是“时唱时和,锣鼓伴奏”,唱、做、念、打融为一体,配合默契。

    组建阳新采茶剧团后,移植演出了200余个大小剧目。1974年,毛主席观看了采茶戏移植剧目《平原作战》选场和《杜鹃山》选段的电视演出。大型创作剧目《闯王杀亲》、《张无奈拾印》、《三姑出宫》、《山中一片云》等分别荣获了编剧、导演、音乐、表演、舞美等各项省级大奖。

    2.jpg

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206

2万

主题

61万

帖子

78万

积分

超级版主

人在天涯ξ灵气袭人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785946

东湖元老勋章东湖服务奖章东湖水王勋章东湖精华勋章

IP属地:湖北省宜昌市

发表于 湖北省宜昌市 2024-12-18 20:4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帮顶一下。
活着应该快乐,因为你会死很久。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如果你涉世未深,我会陪你看遍世间繁华;如果你历尽沧桑,我会带你坐十遍木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