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7742|回复: 6

荆门历史建制沿革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荆州市

发表于 湖北省荆州市 2015-9-27 09: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15-9-27 09:26 编辑

                                          荆门历史建制沿革

    荆门名始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分天下为十道,八年(公元634年)分天下为十二道,省鄀州,立荆门县,属长林军。《舆地纪胜》:“荆楚门户,控制要冲”,明张居正《荆门州题目记》:“荆门介居荆、襄间。唐、邓瞰其腹胁,随、郢  其肘臂。南望江陵,势若建瓴;重关复壁,利以阻守,运奇制胜,亦足以冲敌人之肘胁,故称荆门,言隘地也。”
   早在新石器时代,汉江、长湖、漳河三大水系地带就有人类集居生息。夏分天下为九州,“荆门及衡阳惟荆州”,荆门属荆州地域。约公元前十二世纪,商王“武丁后裔于汉西建立权国”,权城在今马良镇西。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周王室封姬姓宗室于江汉间,周公承成王命,封其弟季载于冉(冉亦作冉阝或那)建立冉阝国,地望在今拾回桥镇镜。是时,荆门北部为鄀国南境,东南部为权国,南部为冉阝国。后均为楚所灭,荆门全境皆为楚地。战国时期,秦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白起伐楚,占领江汉间,在郢都置南郡,荆门全境属南郡。
   秦始皇二十六(公元前221年)年,天下分三十六郡,荆门地域属南郡鄀县。汉高祖分天下为十二道,南郡道五十三城,鄀州领十八县。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南郡道江陵郡,鄀州置郡尉,编县。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属南阳郡,鄀州,领编县当阳、临沮。东汉光武建武二年(公元前26年),鄀州郡领章山县,省编基州。汉景帝中元元年(公元前149年),分江陵及编县地,置当阳县属南郡,新莽代汉(公元9-24年),升编县为南顺郡,领鄀县、当阳县,光武中兴(公元25年),复西汉建制。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魏武得荆州,分南郡北境设襄阳郡,鄀县随属襄阳郡;南顺郡复为编县,与当阳县同属南郡。十四年,曹仁败北,当阳、编县属东吴南郡,鄀县属曹魏襄阳郡。十九年,吴、蜀分荆州,当阳、编县归蜀汉。二十四年,关羽败亡,当阳、编县重属吴,鄀县仍属于魏。
    西晋(公元281-316年)沿吴制。东晋永和八年(公元352年),桓温以沮漳降蛮于编县置武宁郡,分编县北境立长宁县,分鄀县南境乐乡县为郡属。隆安五年(公元401年),于编县故城置长林县(故城在今烟墩镇西北境);长林县与武宁郡俱立。又在长宁县侨立长宁郡,治长宁县。其后,迁武宁郡于乐乡县到与长宁县同属(长林县治于今荆门城区邻近)。当阳、编县仍属南郡。
    南北朝时,宋、齐沿晋制。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52)在东乡县设鄀州,辖武宁、永宁二郡。后梁大定三年(公元557),废编县入长林县,在长林县境的内方山设基州,辖章山、上黄等郡。又分长林县置丰县绿麻(故城在今沙洋,原有绿麻山已冲成河,有绿麻寺旧址)两县为郡属。北周天和六年(公元571年),鄀、基二州划归后梁,荆门全境属后梁。
   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灭后梁,废长宁(永宁)、武宁、章山三郡,置江陵总管府。十一年(公元591年),废长林县入长宁县。十八年,又改长宁为长林。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废鄀、基二州,改绿麻县为章山县,与乐乡、丰乡同属竞陵郡。长林县属南郡。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荆门为萧铣割据。废丰山、章山二县入长林县,属南郡。
   唐太宗贞观元年分天下为十道,八年(公元627年)分天下为十二道,省鄀州,立荆门县,属长林军,荆门名始此。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长林县属荆州。恢复鄀州,治乐乡县,恢复基州及章山县,七年,废基州、章山入郢州。八年废郢州、章山县改属荆州。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废鄀州、乐乡县入襄州;废章山县入长林县。二十一年(公元647年)移长林县治于藻湖西岸,属山南东道荆州郡。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析长林县立荆门县,属南郡江陵府,荆门县名始此。
   唐朝刘禹锡《复荆门县记》写于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当时县治当在今乐乡关一带。唐末,废荆门县入长林县。
    五代,荆门地域为荆南国高氏所踞。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在当阳设荆门军,领长林县,属江陵府。不久,军废。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废乐乡县北境入宜城,南境入长林。这时,长林县境与今市辖区大体相同。
    北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长林县移治蒙山东(今城区)。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在长林县复置荆门军,属荆湖北路,领长林、当阳二县。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军废,当阳、长林属属江陵府。元佑三年(公元1088年),复立荆门军,仍领长林,当阳两县。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移荆门军于鸦雀铺南坡。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长林县治随荆门军南移长林故城,并在鸦雀铺南坡设荆门镇,不久镇废。十六年(公元1146年),荆门军与长林县迁回原址,恢复当阳县。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荆门军移治当阳,隶江陵府,以长林,当阳为属县。
    元至元四年(公元1277年),升荆门军为荆门府,属河南行省,仍领当阳、长林两县。次年,荆门府由当阳移治长林。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降府为州,属荆湖北道宣慰司,仍领长林、当阳两县。
    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 )降荆门州为荆门县,改长林县入荆门县属荆州府,十年,拆当阳县入荆门县;十三年 ,升荆门州,复当阳为属县;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荆门州改属承天府(今钟祥),领当阳县。   
    清代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改承天府为安陆府,荆门州仍领当阳县,属安陆府。乾隆五十六年 (公元1791年),升荆门州为直隶州,属湖北布政使,领当阳、远安二县。
    1912年,降荆门直隶州为荆门县,属湖北省襄阳道;1927年废道,荆门县属湖北省;1932年,属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1936年属湖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1940年,日军占领荆门,县治移驻三泉沟(今宜城刘猴集陈湾)。1945年8月,日军投降,县治复回荆门城关,属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2月4日,荆门解放。8月1日县人民政府成立,属湖北省荆州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1960年,设立沙洋市与荆门县同属荆州行政区专员公署;1961年撤沙洋市,仍属荆门县;1979年11月将原荆门县划为荆门市和荆门县,属荆州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8月19日撤县并市,为湖北省辖市;1996年12月划京山县、钟祥市为荆门市辖。现辖沙洋县、京山县和钟祥市、东宝区、掇刀区、屈家岭管理区。
《荆门直隶州志·沿革篇》:
〔权国〕鲁庄公十八年初,楚武王克权,迁权于那。杜预曰:“权,国名,南郡当阳县有权城。那处,楚地。南郡编县东有那口城。”《文献通考》注云:“权在当阳,即荆门军。”
  按,石权国在今州治南,那处在今州治东南,杜预曰“编县东南那口城”是也。南郡当阳故城在今州治东,非今之当阳县也。
〔鄀县〕本于秦,西汉改为州。晋元康五年,省鄀;隆安三年复之;五年,因沮、漳降蛮,析鄀为长宁、乐乡二县。唐贞观间,废郢复鄀。八年,省鄀并入荆门县。
〔编县〕西汉邑。东汉省入章山,属于基州。萧齐省章山,立丰乡县于此。梁简文,省丰乡入章山。
〔基州〕汉建武二年,立于内方。永初七年,省。西魏复基州,寻废。隋仁寿二年,复基州。唐武德七年,省基州归并长林。
〔章山〕一在临江章防辟谷处,一在郢东京山西驿亭,一在郢州,即州东内方之章山。东汉光武设县,属基州。魏毁,晋杜预复修;吴毁,陶侃复筑。唐武德四年,复鄀州,领章山,省基州;七年,拨章山入郢州;八年,省章山归并长林。建中三年,复章山,寻废,并入荆门县。今马村一里,讹传为在府南半里,不知即内方,非别有一章山也。
   按,《方舆纪要》:“章山城在州东北,本长林县地。西魏置绿麻县,隋大业初改县曰章山。”《括地志》:“章山在长林县东北六十里,县盖以山为名。”据此,则隋之章山县自在州北,非在州南之内方山也。
   又按,西魏置章山郡,隋开皇七年,郡废,属竟陵,此章山当即在州南之内方山。唐武德四年,于长林东北一百二十里置章山县,属郢州,此章山当在今钟祥地。若东汉之章山本属基州,基州治即章山治。考《一统志》:“基州城在内方山东北马良口,自明嘉靖十八年,以马良望乡益钟祥,此章山亦在钟祥界。”一章山也,西魏为郡,汉与隋、唐为县,汉之章山县,西魏之章山郡,在州南。隋之章山县在州北,唐之章山县又在州东北。迁徙无定,更置非一,旧志以三处章山牵浑为一,殊未深考也。
  〔武宁〕晋太康,设武宁县于蒙山东,置武宁军于古权城领之。太兴二年,以武宁改称荆州,领武宁、章山等县。永和十年,建长宁县于藻湖西岸。隆安五年,省武宁县,移长宁县,属上泉冈武宁郡。刘宋元嘉三年,改武宁为长宁郡,领长宁郡,领长宁县。泰始初,以长宁与文帝陵同名,改为永宁郡,领永宁县。
  〔长林〕隋开皇十八年,置长林县于蒙山东,复武宁军领之。唐贞观八年,更为荆门县,属长林军。二十二年,复设长林县于藻湖西岸。宋熙宁元年,废荆门军,复长林县于故城藻湖,仓米千户所监押。咸淳三年,长林县废。元至元二年,复长林县于藻湖西。天历元年,藻湖长林城圮,迁于广平港石垱内,建保盈仓于东塞。至元元年,移仓于聚仙桥北岸。元末,长林废。
  〔乐乡〕一在松滋,晋羊祜、陆抗对垒之处。一在巴东,梁立之以界西蜀。一在襄州,周废之而立宜城。至在州北之乐乡,《春秋》传古鄀地。《宋书》云:“汉唐设有县,治在鄀州城西三十五里。”史载乐乡,汉鄀州属地。晋元康五年,平李骧,置乐乡县;大兴二年,省;隆安五年,仍析鄀为乐乡县。唐贞观八年,并入长林;建中三年,复之。至石晋终废。前人引邻邑乐乡诗文,牵附本州者,误甚。
〔古城〕一在新野,楚成王之方城,汉昭烈之古城也。一在当阳,隋玉州之古城也,文献皇后驻辇之所。彼摭作元时荆门府者,误。荆门建阳西南,春秋权国之古城,晋武宁荆州之城也。
〔新城〕汉置,今邮递桥西北。吴兵屯沙洋新城者,此也。晋立新城于郧,梁立新城于郢,陈立新城于衡。而在州治东南邮递陂者,宋高宗迁荆门镇之所也。移东汉皋者,宋理宗移邮递镇之所也。元人毁之,止存其名焉耳。
〔荆门〕唐贞观八年立县,属长林军。天宝五年,荆门县改为荆门军,移上泉冈(今子陵桥北)。建中三年,荆门军复改为县。石晋天福五年,荆门县仍改为军。宋建隆三年,荆门军在故城。熙宁元年,废军,复长林县。元佑三年,复荆门军,领长林。大观元年,移军鸦陂南,长林如故。靖康元年,设镇于鸦陂南城,军归长林城。绍兴四年,岳飞拓镇城堡。十四年,荆门军仍移岳飞城,以镇改迁在汉之新城(今邮递桥),仍名荆门镇。十六年,荆门军复蒙东故城,领长林县。淳佑十二年,移荆门镇于汉皋(今新城)。元至元元年,荆门军领长林,俱在故城。四年,改军为府,领荆门县。天历元年,改府为州,领长林、当阳。明洪武九年,荆门州改为县,省长林入焉,隶荆州府。十三年,复升为州,领当阳,仍属荆州府。嘉靖十年,改隶承天府,仍领当阳。国朝改承天为安陆府,荆门仍属焉。乾隆五十六年,改荆门为直隶州,领当阳、远安二县。
〔安居〕梁置。隋开皇十八年,改安居为荆台,属玉州。大业元年,改荆台为昭丘,寻废。唐贞观八年,以荆台归并荆门。
   按,旧志云:“西魏于仙居置安居县,隋开皇十三年,改安居为昭丘。大业元年,改昭丘为荆台。”沿革表亦同,建置时代均与《隋书·地理志》不合,疑有舛误,今悉依《隋书·地理志》改正之。详见《古迹》。

                                                                                            (李勋明根据荆门直隶州志、荆门市志及相关资料整理)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5-9-27 15:4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15-9-28 21:35 编辑

荆门州舆地记
(独家搜集整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光绪湖北舆地记二十
                                                                                    荆门州
《禹贡》荆州之域,职方尔雅,亦属荆州。周为冉阝国、权国,后为楚所灭,遂为楚地(庄十八年传,楚武王克权,使斗缗尹之。斗缗以权叛,迁权于那处,今当阳县东南之权城即斗缗所尹之权也。今荆门州东南之那口城,即那处也,亦即冉阝国。史记周公辅成王,封其季弟载于冉。孔氏曰:冉亦作冉阝,或作那。《水经注》:权水出章山东南,流经权城北,古之权国也,亦即那口城)。
江、汉、沮、漳,楚之望也。沮、漳在州境,秦为南郡地。汉高帝元年,改南郡为临江郡;五年,复曰南郡。景帝二年,复改为临江郡;中二年,复故属荆州部,领县十八,在州境者为编、当阳、若、临沮四县地。编为西境,若、临沮则南境也。东汉因之,但以若为郡耳,三国时分属魏、吴。建安十三年,魏分南郡、编以北及南阳之山都,置襄阳郡(沈《志》称鱼豢《魏略》又云魏文帝立),临沮、鄀二县属焉。黄初中,分南阳郡,置义阳郡。景初元年,以襄阳郡鄀、叶二县属之。于是临沮属襄阳,鄀属义阳,二郡均属荆州。建安十三年,魏武赤壁之败,南郡以南入吴;十九年,吴、蜀分荆州,南郡为蜀有。黄武中,蜀先主没,南郡复入吴。编、当阳二县属南郡,郡属荆州。晋,编、当阳、鄀三县均属南郡,临沮属襄阳郡,均属荆州。武帝平吴,割临沮之北乡、中庐之南乡,立上黄县。于是,临沮尽在今州境矣。
咸和中,临沮县又尝为沮阳郡治。隆安五年,桓元移沮、漳、蛮立武宁郡(《晋书·地理志》言:桓温分南郡立武宁郡,而《桓元传》、沈约《宋志》、《大平寰宇记》均言桓元立武宁郡。《元和志》亦言晋安帝置,则《晋志》之桓温当是桓元之误);分编县立长林县,分鄀县立乐乡县,属之。乐乡本鄀之南境,于是州境无鄀地矣。
安帝又侨立长宁郡于编县,领长宁、绥安(沈《志》作经安,当为绥安之误)、僮阳、绥宁四县,在州境者为长宁、僮阳(绥宁后并入上黄,当在今南漳。《方舆纪要》言绥安城在荆门州北,按:绥安本为郡,后改绥安县。沈《志》:孝建二年,度长宁之绥安属巴陵。明帝泰始四年,以绥安并州陵。又《晋志》言:何无忌表竟陵郡去江州辽远,去江陵三百里。荆州所立绥安郡入户入境,防及于江滨,其地必南近州陵。故《一统志》以绥安废县,在沔阳州西,较《纪要》为妥。惟长宁在编,绥安近州陵,郡县未免县绝尽。惟其县绝也,故宋孝武帝度属巴陵也)。宋度襄阳郡之临沮县属南郡,而南郡地在州境者,有当阳、临沮、编三县。又自元嘉六年,以三辅流民于编县东境立莲芍县,编县遂尽在州境矣。又分临沮西界立汶阳郡(萧子显《齐志》曰:桓温以临沮西界水陆纡险,道带蛮蜑,田土肥美,立为汶阳郡。沈约《宋志》引《何志》云:新立当是宋初立。今从之),领汶阳、僮阳、沮阳、高安四县,后省汶阳领三县。武宁郡仍领乐乡、长林二县。文帝改长宁郡为永宁郡,度襄阳郡之上黄县属之。孝武度绥安属巴陵,以僮阳并入长宁,绥宁并入上黄,永宁郡领长宁、上黄二县,在州境者为长宁一县。南郡、汶阳、武宁、永宁四郡均属荆州,惟汶阳初属渠州,元嘉十一年度属焉,齐仍宋旧(按:《齐志》不见武宁、永宁二郡,盖荆州新兴郡,以后有缺简故耳。洪亮吉以北新阳郡之长宁为永宁郡之长宁,然《宋志》永宁郡属荆州,《齐志》北新阳郡属郢州,似不可以郢州之长宁为荆州长宁,今不取)。梁为南郡之编、临沮、当阳、安居四县,永宁郡之长宁一县(永宁郡又领归化、受陵二县。《隋志》:开皇九年,省归化、受陵入宜昌,当在今荆州府宜都县境),武宁郡之旌阳、乐乡、长林三县,汶阳郡之僮阳、高安二县,盖梁分当阳置安居,分乐乡置旌阳,后又改旌阳为惠怀,省沮阳入高安。梁末又省编县入长宁,省临沮入高安,南郡、永宁属荆州,汶阳属宜州(元帝立,大清以前汶阳属荆州),武宁属雍州。
承圣末,岳阳王詧引西魏军袭江陵,魏军济汉袭武宁,克之,遂长驱向江陵,拔之。以荆州一州之地封萧詧为坿庸,复立江陵总管府,其南郡地在州境者为当阳一县,河东郡在州境者为安居、长林二县。南郡、河东均属荆州。河东本齐郡,西魏度安居、长林属之,又于乐乡置鄀州,领武宁、永宁二郡,武宁郡领乐乡、武山二县,永宁郡领长宁、华陵、云泽三县,在州境者为长宁一县(《隋书·地理志》:紫陵县下,西魏置华陵县,后周改名焉,其城南面,梁置鄀州,又置云泽县,按:隋紫陵县在今江陵县南)。武山即梁旌阳,改曰惠怀,魏复改为武山耳,又分长林县地置基州,领章山、上黄、汶阳三郡。章山郡领丰乡县,上黄郡领绿麻县,汶阳郡领高安县。丰乡、绿麻皆分长林地新置,旧僮阳县则省入高安也。周于当阳置平州,领漳川、安远二郡,漳川郡分当阳立,安远郡即河东郡,周改名焉。又改汶阳郡之高安县为远安县,余仍旧。天和六年,以基、平、鄀三州与萧詧其地,遂为梁蕃有。
隋开皇七年,改平州为玉州,废汶阳、武宁、章山、上黄等郡;九年,废玉州及漳川、安远二郡;十一年,省长林入长宁;十八年,复改长宁曰长林,改安居曰昭邱。大业初,又改昭邱曰荆台,寻废荆台入当阳,废武山入乐乡,改绿麻为章山,又废鄀、基二州,以当阳、长林属南郡,以远安属夷陵郡,以乐乡、章山、丰乡属竟陵郡,南郡、夷陵、竟陵均属荆州。隋末,废章山、丰乡二县入长林。唐武德二年,以夷陵郡置峡州;四年,于长林县东北百二十里置基州,并分置章山县属之,又于当阳县置平州,并分置临沮县属之,又于乐乡县置鄀州;六年,改平州曰玉州,省临沮入当阳;七年,废基州,以章山属郢州(详安陆府);八年,废玉州,以当阳属荆州(详荆州府)。贞观元年,废郢州,以章山属鄀州;八年,废鄀州,以乐乡属襄州(详襄阳府),又省章山入长林。于是,今州境为荆州江陵府之当阳、长林二县,为硖州之远安一县,为襄州之乐乡一县,荆、襄、硖均属山南道。
天宝元年,改荆州为江陵郡,襄州为襄阳郡,硖州为夷陵郡;十四年,襄阳置防御使。干元元年,复为荆、襄、硖三州。至德后,于荆州、襄州均置节度使。上元元年,又于荆州置南都,以荆州为江陵府。贞元二十一年,分长林置荆门县,属江陵府。唐末,废荆门县。五代,荆州属南平峡州,梁属;蜀、唐、晋、汉、周,属南平襄州。梁、唐、晋、汉、周,均有高氏立荆门军,治当阳县,寻复废军。周并乐乡县入宜城县。宋开宝五年,割宜城之故乐乡县入长林,置荆门军,治长林,领长林、当阳二县,远安县仍属峡州,夷陵郡、军州均属荆湖北路。熙宁六年,废荆门军,长林、当阳复隶江陵府。元佑三年,复置荆门军,仍领长林、当阳。绍兴十四年,废当阳入长林;十六年,复当阳。端平三年,荆门军移治当阳县。元至元十四年,升荆门军为府;十五年,荆门府复治长林,仍领长林、当阳二县;十七年,升峡州为峡州路,远安县属之。府、路均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天历初,降荆门府为州。
明太祖甲辰年,以峡州路为府;九月降为州,直隶湖广行省。洪武九年四月,改峡州为夷陵州,属荆州,远安县仍属之,又改荆门州为县,省长林入焉,与当阳县同属荆州府;十年五月,省当阳县入荆门县;十三年五月,复以荆门县为州,复当阳县属州,州仍属荆州府。嘉靖十年八月,以荆门州改属承天府,仍领当阳一县,承天府、荆州二府均属湖广布政司,国初因之。顺治二年,改承天府为安陆府,当阳县径隶安陆府,荆门州遂不领县。康熙三年,分湖广布政司为湖北布政司。雍正十三年,升夷陵州为宜昌府,以远安县度属荆州府。乾隆五十六年,以荆门州直隶湖广布政司,割安陆府之当阳,荆州府之远安二县属之。
本州地居东,偏西为当阳,又西北为远安,疆域南北二百一十里,东西二百里,州治距西北、西南界为最远,东南界次之,东北界为最近(东至安陆府京山县界八十九里,西至宜昌府东湖县界一百二十八里,南至荆州府江陵县界一百二十五里,北至襄阳府宜城、南漳两县界一百有四里,东南至安陆府潜江县界百五十七里,西南至荆州府枝江、宜都界二百一十三里,东北至安陆府钟祥界九十里,西北至南漳、东湖界二百八十四里)。
州境北界与襄阳,详襄阳篇,兹自州西北一百六十里,远安与南漳、东湖界之店子口始,东南迤一百二十里至三界岭为远安与当阳、东湖界,又南三十六里,至界牌岭,当阳西出东湖路也;又南转东二十四里,至普通总,为当阳与东湖、宜都界,又东北二十五里,转而南偏西三十二里,为当阳与宜都、枝江界,转而东北四十里,傍方家河东南流二十四里入沮,转而南傍沮水四十里至万城场,为当阳与枝江、江陵界,转而北转东六十里至雷家港南,当阳南出江陵路也;又东十里至三界塜,为当阳与江陵、荆门界,转而东南八十里抵长湖,傍长湖南岸,东南迤六十里至长湖东汊,为荆门与江陵、潜江界,又东二十里转而北六十五里,抵汉水,为荆门与潜江、京山界,又傍汉水北上十六里至沙洋,荆门东南达汉,濒路也。又十二里为荆门与京山、钟祥界,又傍汉北上五十六里,至艾家店邓家湖,入汉之口也。渡邓家湖西迤十里出湖,又西北九十里至竹陂河,西距州城仅五里许。又北六十里渡长板河,又东北五六里渡乐乡河,又东北三十六里至白虎山,荆门东出钟祥路也。又北转西十二里至张家店,荆门北出钟祥路也。又西南三十二里渡乐乡河,又西南十六里渡长板河,又南十里转而北十五里渡长板河,又北三十二里转西五里转南二十里渡长板河,转西十二里北渡长板河,又北偏东四十里,为荆门与钟祥、宜城界,迤西为襄阳府界矣,此州境之界也。
江北汉南之正支,自香炉山为荆门、钟祥、南漳界,迤南入钟祥境,曰白龙洞山,象河水出焉。又东偏南曰太平山,入州境。又南曰太子冈,《明统志》言元文宗自潜邸归,尝驻此冈,因名曰灵鹫山,山麓有龙洞,《明统志》言洞水西通嘉州。山至此分为两大支,东支为建水与汉水间山,西支为建水与漳、沮间山。东支在灵鹫东南者曰西山,曰蒙山,曰虎牙山,均在州城西,距城不及五里。蒙山一名象山,陆九渊讲学处也。山南有蒙泉,西北有惠泉,名泉也,均流入竹陂河。虎牙山之南建水出焉,又东南曰白家山,直江源也。又东北出夹港、王子港间,则止于内方山,即《汉书·地理志》竟陵章山也,《水经注》亦言沔水迳漳山东南出夹港、马仙港者,则止于沙洋西之绿麻山。山下有绿麻寺,近伪为六马寺,古绿麻城也。西魏置绿麻县,盖以山名,此建水与汉水间山也。西支在灵鹫西南者,实为荆门、当阳之界。南至三界塜又东南,为荆门、江陵界之纪山。楚子革言:“我先王僻处荆山,以共王事,遂迁纪郢。”郢即郢城,纪即纪山,南之纪南城也。又南入荆州、江陵境,而止于龙山西山,此建水与漳、沮间山也。州居江、汉之间,其西北为山陵,东南为川泽,故江汉间之正支,实止于州境。东支之东南为潜江,为沔阳,西支之东南为江陵,为监利,皆沟渎纵横、湖波浩渺,无复崇峭绵亘之势矣,间有小阜、平冈,亦仅短支蜿蜒耳。
自江、汉间正支在房县、兴山、保康界之冷盘垭,分支南迤者为骑龙垭,又分支东迤为云岐山,黄柏河水出焉,又东南入南漳境。经太吉坪,又东南至马头山,入远安境,转而西为天池岭,转而东南为百井山,二天门又南为白云洞,又西为分水岭,转而东南至王虎山,入东湖境,曰紫云山,又东南至三界岭,分支入当阳境,东南曰枣林冈、仙人山,有苍茫溪水出焉。又东南曰玉泉山,山有泉,色白而莹,本名覆船山,三国时易今名,隋置玉州以此。宋末,蒙古陷襄阳,张梦发请城当阳之玉泉山是也。又南曰金子山,入枝江县境,□为小阜,此黄柏河与沮、漳间山也。此州境山之大略也。
汉水自安陆之钟祥东南,流至州东偏南七十五里之艾家店入境,东岸为钟祥、京山地,行七十余里入潜江县,濒汉之地皆为平壤,故沿汉皆筑堤御涨。自艾家店邓家湖口至沙洋北小江湖口,其间五十余里,即《方舆纪要·水利考》所谓王家堤。邓家湖上承王子港,小江湖上承夹港,皆为水利所关,而小江湖尤为出水尾闾,分建数闸,以时启闭,而内方山实迤逦于二港之间,亦资保障沙洋以南二十余里,即《方舆纪要·水利考》所谓绿麻堤,盖在绿麻山下也。其南有马仙港、白石港、谷白港、傅家河,汇为彭冡、借粮湖等湖,西通长湖,东通潜江之西荆河,以达于汉。南通江陵之张家寨子等湖,以达长夏,亦州境东南宣泄之路也,于是堤防要害全在沙洋一带矣。
明嘉靖二十六年,沙洋堤决,汉水直趋江陵龙湾司,而下分为支流者九。下流州县江陵、监川、潜江、沔阳俱被其害。有司修筑失宜,以致汉水旧道渐狭,两岸相对仅二十余丈,而决口广三百余丈,反为正流,几不可复障而东矣。隆庆初,始改筑高厚,水患少息,故至今沙洋堤最关荆南紧要。其入长湖之水有直河,出州东南之白家山,南流五十余里入湖,长而且直,故名。溉田百余顷有建水,即《梁书》之湕水,亦名建阳河,出州南虎牙山,东南流百二十余里入长湖水,居荆襄之中,萧绎、萧詧之相争也,尝以此为襟要。长湖为荆门、江陵所共跨,而荆门跨其北大半焉,湖势东西长,故名。面积约为方里者八九百,在荆门者曰长湖,曰瓦湖,在江陵者曰海子湖,曰大白湖,曰马子湖。西接龙陂,东连西荆,南通郝穴,古扬水所经也。沮水自南漳县东南,流至州西北之南襄城塘东南,入远安境,行百里,东南入当阳境,行百里会漳水。漳水自钟祥县东南流至州西北之镇武沟,南入当阳县境,行百三十里会沮水,又合南行六十余里至万城场入枝江县,此州境水之大略也。其西偏之苍茫河、黄柏河,或源出州境,或流经州境,皆详宜昌篇。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5-9-27 15:5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15-9-28 21:39 编辑


荆门州舆地记

(独家搜集整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光绪湖北舆地记二十


荆门州 沿革

    《禹贡》荆州之域,职方尔雅,亦属荆州。周为冉阝国,后楚灭冉阝,为楚之那处地,秦属南郡。汉南郡属荆州部,领县十八,在今荆门州者,为编县之西境,若县之南境,东汉因之,惟改为若耳,三国分属魏、吴。建安十三年,魏分南郡编以北及南阳郡之山都,置襄阳郡,县属焉。黄初中,分南阳郡置义阳郡。景初元年,度襄阳郡之县属之,隶荆州。建安十三年,魏武赤壁之败,南郡以南入吴;十九年,吴、蜀分荆州,南郡为蜀有。黄武中,蜀先主没,南郡复入吴,编县属之,隶荆州。晋,编、二县均属南郡。隆安中,移沮、漳、蛮立武宁郡,分编县置长林县、分县南境置乐乡县属之,又于编县侨立长宁郡,领长宁、绥安、僮阳、绥宁四县,长宁、僮阳在今荆门州境。于是,荆门州为南郡之编县西境,长宁郡之长宁、僮阳二县及武宁郡地,均属荆州。宋元嘉中,分编县东境置莲勺、高陆二县,编县遂尽在今荆门州境矣,属南郡。又改长宁郡为永宁郡,长宁、僮阳仍属之。孝武时,以僮阳并入长宁,武宁郡仍领长林、乐乡二县,而南郡、永宁、武宁三郡均属荆州,齐仍宋旧。梁,编县仍属南郡,长宁仍属永宁郡,武宁郡领长林、乐乡、旌阳三县,旌阳分乐乡置。后又改旌阳为惠怀,南郡、永宁属荆州,武宁属雍州。梁末,省编县入长林。承圣三年,西魏克江陵,以荆州一州之地封萧庸,度武宁郡之长林属河东郡,隶荆州。又于乐乡立州,领武宁、永宁二郡,武宁郡领乐乡、武山二县,武山改惠怀置,永宁郡领三县,在今荆门州者为长宁一县。又分长林地置基州,领三郡,在今荆门州者为章山、上黄二郡,章山郡领丰乡县,上黄郡领绿麻县,而丰乡、绿麻皆分长林地置。于是,荆门州为宋、齐、梁之编、长宁二县及武宁郡,西魏之长宁、长林二县及武宁、章山、上黄三郡地,后周仍魏旧,惟改河东郡为安远郡,隶平州。天和六年,以、基、平三州与萧其地,遂为后梁有。隋开皇七年,废武宁、章山、上黄等郡;九年,废平州及安远郡;十一年,省长林入长宁;十八年,复改长宁曰长林。大业初,废、基二州,又废武山入乐乡,改绿麻为章山,以长林属南郡,以乐乡、丰乡、章山属竟陵郡,二郡均属荆州。荆门州则为长林、乐乡、丰乡、章山四县地。隋末,废丰乡、章山入长林。唐武德四年,改南郡为荆州,长林仍属之,又于长林东北百二十里置基州,并分置章山县属之,又于乐乡置州;七年,废基州,以章山属郢州。贞观元年,废郢州,以章山属荆州;八年,废州以乐乡属襄州,又省章山入长林,荆门州则为荆州之长林县、襄州之乐乡县地,均属山南道。贞元二十一年,分长林置荆门县,后复废荆门县。五代,荆州属南平襄州。梁、唐、晋、汉、周皆有高氏立荆门军,治当阳县,寻废军。周,并乐乡入宜城。宋开宝五年,割宜城之故乐乡入长林,于长林置荆门军,以当阳县隶军。于是,荆门军领长林、当阳二县,治长林,属荆湖北路,而长林县疆域亦与今之荆门州境合矣。熙宁六年,废荆门军,以长林、当阳属江陵府。元佑三年,复置荆门军,仍领长林、当阳二县。绍兴十四年,废当阳入长林;十六年,复置当阳,而长林如故。端平三年,荆门军移治当阳,以长林为属县。元至元十四年,升荆门军为府,处行中书省。天历初,降荆门府为州。明洪武九年,改荆门州为县,省长林县入焉,属荆州府;十年,省当阳入荆门县;十三年,复以荆门县为州,复当阳县属州,州仍属荆州府。嘉靖十年,以荆门州属承天府,仍领当阳一县,随府隶于湖广布政使司。国朝顺治二年,改承天府为安陆府,以当阳径隶安陆府,荆门州遂不领县。康熙三年,分湖广布政使司为湖北布政使司。乾隆五十六年,以荆门州直隶湖北布政使司,割安陆府之当阳、荆州府之远安二县属之。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6

1338

主题

2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中共日本省委书记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6120
QQ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5-9-27 21:39: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资料好
猎手于人畜无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5-9-28 16:5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15-9-28 16:53 编辑

"荆门"名始起之年为(公元627年)."荆门县"名始起之年为公元805年),
很多文献有错误记载,此文录史料说明之.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48

主题

278

帖子

316

积分

中士

Rank: 3Rank: 3

积分
316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5-9-29 01:3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微信号: jingmen19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0

主题

10

帖子

16

积分

列兵

Rank: 1

积分
16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5-10-7 10: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