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15-9-27 09:26 编辑
荆门历史建制沿革
荆门名始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分天下为十道,八年(公元634年)分天下为十二道,省鄀州,立荆门县,属长林军。《舆地纪胜》:“荆楚门户,控制要冲”,明张居正《荆门州题目记》:“荆门介居荆、襄间。唐、邓瞰其腹胁,随、郢 其肘臂。南望江陵,势若建瓴;重关复壁,利以阻守,运奇制胜,亦足以冲敌人之肘胁,故称荆门,言隘地也。” 早在新石器时代,汉江、长湖、漳河三大水系地带就有人类集居生息。夏分天下为九州,“荆门及衡阳惟荆州”,荆门属荆州地域。约公元前十二世纪,商王“武丁后裔于汉西建立权国”,权城在今马良镇西。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周王室封姬姓宗室于江汉间,周公承成王命,封其弟季载于冉(冉亦作冉阝或那)建立冉阝国,地望在今拾回桥镇镜。是时,荆门北部为鄀国南境,东南部为权国,南部为冉阝国。后均为楚所灭,荆门全境皆为楚地。战国时期,秦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白起伐楚,占领江汉间,在郢都置南郡,荆门全境属南郡。 秦始皇二十六(公元前221年)年,天下分三十六郡,荆门地域属南郡鄀县。汉高祖分天下为十二道,南郡道五十三城,鄀州领十八县。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南郡道江陵郡,鄀州置郡尉,编县。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属南阳郡,鄀州,领编县当阳、临沮。东汉光武建武二年(公元前26年),鄀州郡领章山县,省编基州。汉景帝中元元年(公元前149年),分江陵及编县地,置当阳县属南郡,新莽代汉(公元9-24年),升编县为南顺郡,领鄀县、当阳县,光武中兴(公元25年),复西汉建制。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魏武得荆州,分南郡北境设襄阳郡,鄀县随属襄阳郡;南顺郡复为编县,与当阳县同属南郡。十四年,曹仁败北,当阳、编县属东吴南郡,鄀县属曹魏襄阳郡。十九年,吴、蜀分荆州,当阳、编县归蜀汉。二十四年,关羽败亡,当阳、编县重属吴,鄀县仍属于魏。 西晋(公元281-316年)沿吴制。东晋永和八年(公元352年),桓温以沮漳降蛮于编县置武宁郡,分编县北境立长宁县,分鄀县南境乐乡县为郡属。隆安五年(公元401年),于编县故城置长林县(故城在今烟墩镇西北境);长林县与武宁郡俱立。又在长宁县侨立长宁郡,治长宁县。其后,迁武宁郡于乐乡县到与长宁县同属(长林县治于今荆门城区邻近)。当阳、编县仍属南郡。 南北朝时,宋、齐沿晋制。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52)在东乡县设鄀州,辖武宁、永宁二郡。后梁大定三年(公元557),废编县入长林县,在长林县境的内方山设基州,辖章山、上黄等郡。又分长林县置丰县绿麻(故城在今沙洋,原有绿麻山已冲成河,有绿麻寺旧址)两县为郡属。北周天和六年(公元571年),鄀、基二州划归后梁,荆门全境属后梁。 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灭后梁,废长宁(永宁)、武宁、章山三郡,置江陵总管府。十一年(公元591年),废长林县入长宁县。十八年,又改长宁为长林。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废鄀、基二州,改绿麻县为章山县,与乐乡、丰乡同属竞陵郡。长林县属南郡。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荆门为萧铣割据。废丰山、章山二县入长林县,属南郡。 唐太宗贞观元年分天下为十道,八年(公元627年)分天下为十二道,省鄀州,立荆门县,属长林军,荆门名始此。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长林县属荆州。恢复鄀州,治乐乡县,恢复基州及章山县,七年,废基州、章山入郢州。八年废郢州、章山县改属荆州。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废鄀州、乐乡县入襄州;废章山县入长林县。二十一年(公元647年)移长林县治于藻湖西岸,属山南东道荆州郡。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析长林县立荆门县,属南郡江陵府,荆门县名始此。 唐朝刘禹锡《复荆门县记》写于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当时县治当在今乐乡关一带。唐末,废荆门县入长林县。 五代,荆门地域为荆南国高氏所踞。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在当阳设荆门军,领长林县,属江陵府。不久,军废。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废乐乡县北境入宜城,南境入长林。这时,长林县境与今市辖区大体相同。 北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长林县移治蒙山东(今城区)。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在长林县复置荆门军,属荆湖北路,领长林、当阳二县。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军废,当阳、长林属属江陵府。元佑三年(公元1088年),复立荆门军,仍领长林,当阳两县。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移荆门军于鸦雀铺南坡。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长林县治随荆门军南移长林故城,并在鸦雀铺南坡设荆门镇,不久镇废。十六年(公元1146年),荆门军与长林县迁回原址,恢复当阳县。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荆门军移治当阳,隶江陵府,以长林,当阳为属县。 元至元四年(公元1277年),升荆门军为荆门府,属河南行省,仍领当阳、长林两县。次年,荆门府由当阳移治长林。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降府为州,属荆湖北道宣慰司,仍领长林、当阳两县。 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 )降荆门州为荆门县,改长林县入荆门县属荆州府,十年,拆当阳县入荆门县;十三年 ,升荆门州,复当阳为属县;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荆门州改属承天府(今钟祥),领当阳县。 清代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改承天府为安陆府,荆门州仍领当阳县,属安陆府。乾隆五十六年 (公元1791年),升荆门州为直隶州,属湖北布政使,领当阳、远安二县。 1912年,降荆门直隶州为荆门县,属湖北省襄阳道;1927年废道,荆门县属湖北省;1932年,属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1936年属湖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1940年,日军占领荆门,县治移驻三泉沟(今宜城刘猴集陈湾)。1945年8月,日军投降,县治复回荆门城关,属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2月4日,荆门解放。8月1日县人民政府成立,属湖北省荆州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1960年,设立沙洋市与荆门县同属荆州行政区专员公署;1961年撤沙洋市,仍属荆门县;1979年11月将原荆门县划为荆门市和荆门县,属荆州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8月19日撤县并市,为湖北省辖市;1996年12月划京山县、钟祥市为荆门市辖。现辖沙洋县、京山县和钟祥市、东宝区、掇刀区、屈家岭管理区。 《荆门直隶州志·沿革篇》: 〔权国〕鲁庄公十八年初,楚武王克权,迁权于那。杜预曰:“权,国名,南郡当阳县有权城。那处,楚地。南郡编县东有那口城。”《文献通考》注云:“权在当阳,即荆门军。” 按,石权国在今州治南,那处在今州治东南,杜预曰“编县东南那口城”是也。南郡当阳故城在今州治东,非今之当阳县也。 〔鄀县〕本于秦,西汉改为州。晋元康五年,省鄀;隆安三年复之;五年,因沮、漳降蛮,析鄀为长宁、乐乡二县。唐贞观间,废郢复鄀。八年,省鄀并入荆门县。 〔编县〕西汉邑。东汉省入章山,属于基州。萧齐省章山,立丰乡县于此。梁简文,省丰乡入章山。 〔基州〕汉建武二年,立于内方。永初七年,省。西魏复基州,寻废。隋仁寿二年,复基州。唐武德七年,省基州归并长林。 〔章山〕一在临江章防辟谷处,一在郢东京山西驿亭,一在郢州,即州东内方之章山。东汉光武设县,属基州。魏毁,晋杜预复修;吴毁,陶侃复筑。唐武德四年,复鄀州,领章山,省基州;七年,拨章山入郢州;八年,省章山归并长林。建中三年,复章山,寻废,并入荆门县。今马村一里,讹传为在府南半里,不知即内方,非别有一章山也。 按,《方舆纪要》:“章山城在州东北,本长林县地。西魏置绿麻县,隋大业初改县曰章山。”《括地志》:“章山在长林县东北六十里,县盖以山为名。”据此,则隋之章山县自在州北,非在州南之内方山也。 又按,西魏置章山郡,隋开皇七年,郡废,属竟陵,此章山当即在州南之内方山。唐武德四年,于长林东北一百二十里置章山县,属郢州,此章山当在今钟祥地。若东汉之章山本属基州,基州治即章山治。考《一统志》:“基州城在内方山东北马良口,自明嘉靖十八年,以马良望乡益钟祥,此章山亦在钟祥界。”一章山也,西魏为郡,汉与隋、唐为县,汉之章山县,西魏之章山郡,在州南。隋之章山县在州北,唐之章山县又在州东北。迁徙无定,更置非一,旧志以三处章山牵浑为一,殊未深考也。 〔武宁〕晋太康,设武宁县于蒙山东,置武宁军于古权城领之。太兴二年,以武宁改称荆州,领武宁、章山等县。永和十年,建长宁县于藻湖西岸。隆安五年,省武宁县,移长宁县,属上泉冈武宁郡。刘宋元嘉三年,改武宁为长宁郡,领长宁郡,领长宁县。泰始初,以长宁与文帝陵同名,改为永宁郡,领永宁县。 〔长林〕隋开皇十八年,置长林县于蒙山东,复武宁军领之。唐贞观八年,更为荆门县,属长林军。二十二年,复设长林县于藻湖西岸。宋熙宁元年,废荆门军,复长林县于故城藻湖,仓米千户所监押。咸淳三年,长林县废。元至元二年,复长林县于藻湖西。天历元年,藻湖长林城圮,迁于广平港石垱内,建保盈仓于东塞。至元元年,移仓于聚仙桥北岸。元末,长林废。 〔乐乡〕一在松滋,晋羊祜、陆抗对垒之处。一在巴东,梁立之以界西蜀。一在襄州,周废之而立宜城。至在州北之乐乡,《春秋》传古鄀地。《宋书》云:“汉唐设有县,治在鄀州城西三十五里。”史载乐乡,汉鄀州属地。晋元康五年,平李骧,置乐乡县;大兴二年,省;隆安五年,仍析鄀为乐乡县。唐贞观八年,并入长林;建中三年,复之。至石晋终废。前人引邻邑乐乡诗文,牵附本州者,误甚。 〔古城〕一在新野,楚成王之方城,汉昭烈之古城也。一在当阳,隋玉州之古城也,文献皇后驻辇之所。彼摭作元时荆门府者,误。荆门建阳西南,春秋权国之古城,晋武宁荆州之城也。 〔新城〕汉置,今邮递桥西北。吴兵屯沙洋新城者,此也。晋立新城于郧,梁立新城于郢,陈立新城于衡。而在州治东南邮递陂者,宋高宗迁荆门镇之所也。移东汉皋者,宋理宗移邮递镇之所也。元人毁之,止存其名焉耳。 〔荆门〕唐贞观八年立县,属长林军。天宝五年,荆门县改为荆门军,移上泉冈(今子陵桥北)。建中三年,荆门军复改为县。石晋天福五年,荆门县仍改为军。宋建隆三年,荆门军在故城。熙宁元年,废军,复长林县。元佑三年,复荆门军,领长林。大观元年,移军鸦陂南,长林如故。靖康元年,设镇于鸦陂南城,军归长林城。绍兴四年,岳飞拓镇城堡。十四年,荆门军仍移岳飞城,以镇改迁在汉之新城(今邮递桥),仍名荆门镇。十六年,荆门军复蒙东故城,领长林县。淳佑十二年,移荆门镇于汉皋(今新城)。元至元元年,荆门军领长林,俱在故城。四年,改军为府,领荆门县。天历元年,改府为州,领长林、当阳。明洪武九年,荆门州改为县,省长林入焉,隶荆州府。十三年,复升为州,领当阳,仍属荆州府。嘉靖十年,改隶承天府,仍领当阳。国朝改承天为安陆府,荆门仍属焉。乾隆五十六年,改荆门为直隶州,领当阳、远安二县。 〔安居〕梁置。隋开皇十八年,改安居为荆台,属玉州。大业元年,改荆台为昭丘,寻废。唐贞观八年,以荆台归并荆门。 按,旧志云:“西魏于仙居置安居县,隋开皇十三年,改安居为昭丘。大业元年,改昭丘为荆台。”沿革表亦同,建置时代均与《隋书·地理志》不合,疑有舛误,今悉依《隋书·地理志》改正之。详见《古迹》。
(李勋明根据荆门直隶州志、荆门市志及相关资料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