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7
中士
 
- 积分
- 326
IP属地:湖北省
|
写作是件很容易的事吗,当然不是。不然古人就不会说文章是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事了。那么写文章真的是一件很困难事吗,显然也不是。写文章的要领不就是“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么”辞达而已。
就是这么一件既不容易,也不太困难的写作问题。古往今来,竟让古今中外无数的文人,文艺青年,莘莘学子为之痴迷,为之疯狂,为之心灰意冷,皓首穷经,一事无成,引无数英雄尽折腰,令人不胜嘘吁。
从咿呀学语开始到走进校门,我们启蒙教育就是学习汉语知识,写作知识。从遣词造句,到写作技巧,所学的东西就是为了写文章而服务,为写作打基础么。一切学习,都是给写作准备的素材,给写作储备的能量,给写作提供营养。总之,这一切就是为了培养你,训练你,强化你写文章的能力。
遗憾的是我们学习了那么多年的写作理论,写作知识,写作技巧。到头来,真正要写文章的时候,提起笔的时候,心里却仍然一片茫然,两眼珠瞪的像牛卵望着天,脑子里一片空白,久久不能下笔,不知所云。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长期只重视学习了那套写作理论,写作知识,写作技巧等。却忽略了对生活的热情,对人文的关怀,对周围环境的变化的探索,以及对事物的敏锐的观察能力。
这种学习的结果,必然会被所谓写作的理论,写作知识,写作技巧的条条框框所左右,所控制,所束缚,所吓唬住了。以至于我们提起笔来时候,总是站站競兢,忐忑不安,如履薄冰,下笔的信心全无,没有半点写文章的勇气了。
写文章可以完全不讲技巧,不讲理论,不讲风格行么,当然不行。不然,李白,杜甫,曹雪芹,蒲松龄你都分不开,全乱套了。世上也就没有那么多浩如烟海,研究写作精典的专著问世了,也就没有那么多研究写作的作家诞生了。
但是当我们翻开那些著名作家,评论家研究写作技巧写作理论专著书籍的时候,就如同逛了一次十里洋场,徒增一些眼花缭乱而已。读过这些著作后,不但没有得到任何写作知识,写作技巧,写作养份。反而平添了几分自卑,几分胆怯,几分颓废之心。
这并不能怪别人的著作有问题,论述有矛盾。只能怪我们学习思维方式有问题,老想走别人的捷径,投机取巧,恰恰事倍功半。殊不知写作技巧,只能靠实践出来的,靠长期日积月累探索出来。玩不得半点虚假,只可以借鉴,但不可以复制。
要知道中国只有一个曹雪芹,世界上也并没有第二个鲁迅。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总之,写文章是没有捷径可走,也无机可投,写作技巧全凭自己实践,写作经验只要凭自己摸索。难怪乎著名作家陈应松老师说“写作是一种搏斗”。
谈谈我对写作的一些心得。若说心得,莫若说是我对写作的认识,写作的理最为恰当。我觉得初学写作的人,首先要具备这么几个条件,一是要敢写。不仅要敢写,还要敢让大家看,让大家评论。然后才知道自己弱点,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对自己有写作,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文章好坏姑且不论,首先是不怕出丑,勇于出丑。然后是不怕批评,勇于接受批评,你的写作才有可能进步。当然,虚心学习,多读名家精典著作,多做笔记,多向名家请教,才是通向写作大门的钥匙。
其次是要有写作的冲动,想说的冲动。想说自己的话,心里的话,别人不曾说过的话,别人不敢说的冲动。特别是喜欢用文字记录这种冲动,用写作表现这种说话的冲动,你才是一个有写作天赋的人。爱写作的人,都感叹自己没有遇到好的题材,好的写作方向。诚然,好的题材,好的写作方向,不仅是一写作者梦寐以求的事,也是一个作家通向成功的捷径。
在写作题材方面,文学似乎进入了死胡同。写战争题材么,又难以拿捏准全球的格局,及它的风云般的变幻。战争本身的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冲突,以及作家本人的宏大叙事能力。写家族史题材么,又围绕着文革时期的那段是是非非的历史,也不好下笔。写官场现象题材么,又难免要落入金钱与美女,官场与黑暗,勾心斗角,权钱交易,以权谋私,权色交易的庸俗套路。
那么当下最好的的写作题材,写作方向,就莫过于生态文学了。研究生态文学,书写生态文学,挖掘生态文化,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有人断言,生态文学可能成为作家们,未来的一个主导写作方向,把生态文学主题写好了,掌握好了,拿捏准了,可能会成为传世精典,不朽的著作。
英国就有了,布赖恩﹒巴克斯特 《生态主义导论》伟大的著作。美国也 产生了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惊世骇俗之作。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这样的作品问世。关于写生态文学的题材问题,冯永锋老师的文章有过深刻的阐述,这里不用赘述了。
一个写作者要会写身边的故事,发现身边的故事,善于写身边的故事,写好身边的故事。有人说我身边没有故事啊,即是有故事也缺乏趣味性啊。实则不然,我们身边无不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神奇故事。上至飞禽走兽,下至花鸟鱼虫,皆可以写成文章,皆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吴承恩,蒲松龄不都是这些题材么。我写的《扒狗斗狗熊》《驴头狼》《茶园的较量》《豺狗复仇记》《孤独者》也都是写的身边的故事。
而且身边的任何事物,任何故事都可以为我所用,为我所写。一切动植物,都可以赋予它的灵性,可以用拟人的手法写,也可以用夸张的手法描写它们。我在《扒狗斗狗熊》的故事里,对巴扒狗的外貌特征及性格就是这样描写的;
好扒狗!果然长的轻巧。毛焦黄,身段细,不长不短一尺八。叫声尖,耳朵圆,爪如弯钩似月牙。锋如刀,利似剑,硬比精钢胜三分。善进攻,懂防守,分工合作样样能。挖眼睛,掏肛门,致命一击克强敌。抓不住!摔不死,撇捺腾挪身手捷。不是二郎哮天犬,民间有名扒狗子。
当然,我描写扒狗子这段文字,并非是毫无依据的描写和夸张。而是严格按照扒狗狗子的外貌特征描写的。有不少读者读过后评论道;这太像是描写的非洲红狼。不错,神农架的扒狗子,其实就是红狼。有关写作问题,今天就写到这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