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5
版主
   
- 积分
- 3741
IP属地:湖北省孝感市
|
发表于 湖北省孝感市 2015-12-15 15:42: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家住在大悟县大新镇向阳村的孙仁俊是一名铁匠。现年68岁的他从16岁就开始跟着铁匠学手艺。刚开始是替师傅打下手,在师傅打铁时送送火、拉拉风箱。打铁时,师傅用大锤,他用小锤,师徒合作将制作的铁器锤打成形,炉火呼呼,锤声叮当,火星四溅,淬火“呲呲”作响。与古装剧里打铁师傅的“为正义而战”不同,孙仁俊打铁,是为了求生。
俗话说,天下三大苦:打铁、撑船、磨豆腐。孙仁俊介绍,打铁的工序是:根据农户要求制作的铁器量好材料尺寸;将铁块放入火炉中煅烧至通红泛白;火候够了,就用铁钳夹出铁块,放在铁墩子上;一边用铁钳不断翻动铁块,一边用铁锤敲打出需要的形状;最后将铁器放入蓄满清水的大桶里,“嗤啦”一声,白烟四起,即完成淬火,锅铲、锄头、弯刀、铁锹等各种工具便成功塑造出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户陆续开始购买和使用机械加工的农具,有的还用上了农用机器,大新镇上的铁铺也一个个相继关闭,只有孙仁俊还一直坚守着。孙仁俊清晰地记得,2000年对于他的铁铺来说,是个分水岭,从那年起,上门打铁器的顾客日益稀少,铁铺生意日渐冷清起来,到了2008年左右,铁铺里更是无人问津了。“那些工具,打出来要等几天,大家都更乐意去买现成的。”老伴和儿女都劝他把铁铺里的器具卖了,安心颐养天年,他却舍不得,“我打了一辈子的铁,也干不了别的”。
上世纪九十年初,孙仁俊曾经想过让儿子继承自己的手艺,却被儿子拒绝了。孙仁俊的两个儿子赶着南下务工的风潮前往广东打工,在车间里开机器,当时一个月能赚1000元左右。“我打一个锄头才七八块钱,1000块钱要打100多个锄头。”见此,孙仁俊再也不跟儿子提继承手艺的事了。之后,孙仁俊的儿子一直在广东打工,日子越过越好,一家人还在镇上买了楼房。
铁匠行业逐步走向衰退,孙仁俊也无需依靠打铁来维持生计,家人劝他放弃,但他实在割舍不下。为了不让手艺失传,他提出两个儿子中必须有一人跟他学手艺。“现在的年轻人,就业选择多,打铁又是个重活,没人愿意学。但是这门手艺不能就这样失传了,那样我心里不是滋味,难受得很。”在他的坚守和劝说下,大儿子孙永峰于2009年开始跟他学打铁。6年过去了,如今孙永峰基本上可以单独为师了。对此,孙仁俊感到很欣慰。
“现在铁匠打出来的东西用得少了,需要的人不多,价格也非常便宜,赚不了多少钱。”孙仁俊说,他家的铁铺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生产铁制工具了,现在趁冬闲时节,他和儿子决定赶制一批日用器具,计划在春节前后拿在集市卖。孙永峰说,父亲这么做不是为了赚钱,只是为了坚守最后的“打铁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