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周莉
社会保障是经济发展的“推进器”,是维护百姓切身利益的“托底机制”,是维护社会安全的“稳定器”。“十二五”期间,我市在社会保障工作上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及省市各项政策,坚持科学发展观,突出“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强化措施,整体推动,在促进我市社会事业发展和改善民生方面成效显著,为构建和谐大冶作出了积极贡献。
社会保险体系进一步完善 社保基金规模逐步扩大
社会保障是保护我们每个人的安全网,“十二五”期间,这张安全网正变得越来越大。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我市社会保险参保人数显著增长,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拓宽。截至2015年9月,全市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五大险种同步发展,据人社局统计资料,2011-2014年全市年均参保人数约876186人次(扣除新农合参加人数),与“十一五”期末的全市年均参保人数相比,社保扩面增长574042人次,全市社会保险覆盖率显著提升。
“十二五”期间,社会保险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人社局坚持“应保尽保”原则积极开展五险参保费用征缴工作。2011-2014年全市年均五险征缴总额约49746万元,较“十一五”期末的征缴总额27532万元,社保征缴总额增长22214万元,增长幅度达180.7%。
据记者了解,在此期间,我市社会保险待遇政策逐年落实提高。城镇居民与职工养老保险方面,2011—2015年退休待遇年均上调172元/月;医疗保险方面,目录内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根据政策不断调整,2011年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政策报销比例由82%调整至现行比例77%,医疗费用按政策报销年封顶线(含大额医疗保险)由30万调整到取消封顶线。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政策报销比例由65%调整至现行比例70%,报销年封顶线(含大额医疗保险)由14万调整至22万;同时,对符合条件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退休人员,不再缴纳医疗保险费;灵活就业人员职工医保缴费基数和费率有所下调,由原来按上半年社平工资为基数、个人按基数缴纳10%调整到现行按上半年社平工资的70%为基数、个人按基数缴纳8%;生育保险方面,下调缴费费率,由原来的1%调为0.7%;2015年,将发生的生育医疗费由原来按固定金额报销改为符合“二个目录”规定内的医疗费用,个人自付比例分别为:一级医疗机构10%、二级医疗机构15%、三级医疗机构20%。
社会救助稳步提升 为困难人员筑起一道“安全网”
作为一项托底线、救急难、保民生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衣食冷暖。“十二五”以来,我市社会救助体系日趋完善,已基本建成了以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临时救助为补充,专项救助相配套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在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
“我家里4人,唯一的儿子患肝癌留下7万元的外债去世,媳妇打点零工,我们老两口带着孙子相依为命,要不是政府每年给的低保金,日子真就没法过了。” 谈起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还地桥镇屏山村77岁的低保户胡长钊感慨万千。
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我市城乡低保工作始终把政策落实、规范管理、制度创新作为工作的重点,取得了显著成效。实行居民群众全程参与、全面监督,低保干部深入居民群众中做调查核实,及时掌握低保对象收入动态,及时调整低保标准和保障对象。目前,城市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水平由原来的166元提高到303元,实现了城市低保工作的稳步发展。农村低保人均月补助标准由49.5元提高到163元,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按标施保”的工作目标。医疗救助可及性不断增强,低保对象住院医疗费用个人自付部分报销比例从30%提高到70%,救助封顶线由3000元提高到1.5万元,重特大疾病提高到3万元。
长期以来,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在农村福利院建设、管理、服务工作中始终坚持“建设达标、管理规范、服务优质、生活幸福”的总体要求,使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目前,我市共有农村五保供养对象1789人,其中12所农村福利院有集中供养五保对象751人,分散五保供养对象1221人。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为集中供养年人均5800 元,分散供养年人均4060 元。2014年共发放农村五保供养资金549.56万元。
对城乡低保人群、特困供养人员这些社会弱势群体的托底作用正逐渐加强,社会救助制度体系的“网底”不断筑牢。
社会福利均衡发展
优待抚恤工作全面落实
同时,在“十二五”期间,我市的社会福利工作在以点扩面中均衡发展。老年人权益保障进一步加强。2013年全市80—89岁高龄津贴开始发放。2014年对90—99岁老人高龄津贴进行提标,从每年每人800元增至每年每人1200元。多重养老模式全面发展,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养老服务保障政策,明确了今后一段时间社会养老建设规划方向。我市有公办养老机构13家,民办养老机构3家,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发展到14个,建成(含在建)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62个。
据了解,市民政局坚持“一手抓投入、一手抓管理”的工作方针,不断加大农村福利院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开工新建项目3个,完成维修改造项目8个,投资达到了4000万元。市民政局被民政部授予“全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先进单位”,还地桥镇福利院被民政部评为“全国模范福利院”;陈贵镇农村福利院被民政部评为“全国五保供养先进单位”。全市50%的农村福利院建设已达到省级和国家级标准,使我市的五保供养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优待抚恤工作也在落实政策中稳步提高。我市民政局在开展工作当中,及时发放各类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资金,重点优抚对象“三难”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优抚对象的医疗待遇有效落实。伤残对象评定规范及时,成立了“优抚对象服务中心”,为城镇下岗参战人员安排公益性岗位并出台了家居农村参战人员办理“新农保”补贴政策。“双拥”工作深入开展,每年春节、“八一”期间,我市党政军主要领导慰问驻冶官兵和重点优抚对象。烈士褒扬工作扎实推进,全面完成我市零散烈士纪念设施和零散烈士墓的抢救保护工作,并与每位烈士亲属和保护单位签订了零散烈士设施保护管理协定。认真开展慰问抗战老兵活动和9·30烈士公祭日活动。优抚安置工作规范开展,各级相关部门认真落实优惠政策,自主就业退役士兵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中国梦”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主要内容,民生改善是其题中之意和最终理想。这五年来,社会保障安全网里的老百姓,享受到的实惠也越来越多。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建立和完善,这张保障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的民生安全网必将编织得更密更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