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15
贵宾
   
- 积分
- 2600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
【形成神农架风俗的社会环境】
“广谷大川易制,民生其间易俗。” (《礼记·王制》)
“由于自然条件不同形成的习尚为‘风’,由于社会环境不同形成的习尚为‘俗’。” (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
“风者,天气有寒暖,形式有险易,水泉有恶美,草木有刚柔也;俗者,含血之类,象之而生,故言语歌讴异声,鼓舞动作殊形,或直或邪,或善或淫也。”(东汉应劭《风俗通义》)
自古以来,神农架的社会环境融会东边的荆楚文化,南边的巴蜀文化,西边秦汉文化,北边的殷商文化以及中原文化,自然条件和 社会环境促进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法律,道德的改变和发展。
远古炎帝神农氏架梯尝百草的传说孕育神农架的草医,草医草药为民疗疾。山民把对神农始祖的敬仰与颂扬铭记在山水之间,留下亘古不老的神话,让神农精神流芳百世,使“神农文化”约定成规,俗成为矩,严律人们的社会生活,规范人们的道德情操。
千百年来的“野人”传说。它以“《周易》阴阳说”、“人类生殖说”、“人类返祖说”、“修筑长城说”形成神农架的“野人文化”。野人文化渗透到人们生活之中,使之产生精神与心理影响从而影响社会环境。人们不仅用社会科学的态度颂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而且还用自然科学的态度寻根求源。导致神秘的“野人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没有文字记载 “薜刚反唐”的野史,根深蒂固地扎在民间。虽然是真真假假,说不清道不明的“野史文化”,但在社会环境中民间留下遗址、遗风。
据史料记载神农架人 “耕山犁水,终岁勤动栽种,则击鼓讴歌。出入则肩挑背扛、望衡对宇。篱落参差、天冻馁氓,亦无千金之家,往来市集以所其易所无而已。盖窳偷生,力田自给不仰机利而食” (《郧阳府志》)真实地记载了当年的社会生活环境,“农耕文化”改变了山民的原始游牧生活。
史料记载历朝历代,据不完全统计,共有45位帝王皇亲将相被流放房陵,其中有16位帝王、16名皇亲、13名将相及刺史。“流放文化”对于本土文化来说是异质文化,它所带来的“宫廷文化”必然与本土文化发生融会和整合,这种融会和整合形成了新的独特的“山林文化”。
神农架“虽僻处乡隅,然南走宜施,西通巴蜀,东下襄樊,亦四处之要道也。……故海内客商多至此焉”。川鄂古盐道引来四海盐商,商人介入,兴盛集市。商贸环境营造“盐道文化”,促进了神农架的经济发展。
神农架历来是兵家相争之要地。据险修寨筑堡,占山为王,以抗敌侵。山民在这种环境中养成勇猛颃强、刚直不阿的性格。与此同时也派生出“山寨文化”。
社会在进步,环境在变化。神农架人逐日根据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习尚的“俗”也在民间约定俗成。
神农架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依附人们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形成集体性、社会一致性的民俗文化。神农架民俗大略包含以下几大部分:岁时民俗、劳动民俗、生活民俗、宗教民俗、游艺民俗以及社会组织、人生礼仪、民间观念、婚丧嫁娶、民间文学等。由于神农架有着特殊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原属房县、兴山、巴东县所辖,鉴古观今,以别异同,风俗是相互影响而融会贯通的。神农架民俗是与各地域民俗的异同融会而形成的社会一致性的丰富多彩和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